養生月覽
《養生月覽》是南宋時期由周守忠編撰的一部重要的養生專著,這部書輯錄了自晉唐以來流傳的豐富養生經驗,並以獨特的「月令」為編排核心,將一年十二個月的日常生活宜忌條分縷析,為後世提供了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歲時養生指南。全書共分上下兩卷,收錄了多達507條與健康、生活相關的建議,其內容廣泛,涵蓋了服食、飲酒、制粥、湯浴、房事、療疾等多個面向,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強調人應順應自然節律,調整自身行為,以達致身心和諧、預防疾病的目標。
本書最顯著的特色在於其以月為綱的編排方式。周守中將一年分為十二個節段,逐月細緻地列出在該月適合做什麼(宜)和應該避免什麼(忌)。這種結構不僅使得養生建議條理清晰,易於查閱和遵循,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對時間和生命循環的理解。每一個月份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徵和對應的人體生理狀態,因此養生的重點也應隨之變化。例如,書中正月(農曆一月)是歲之始,仍帶有冬末的寒意,二月則是春氣初發,萬物復甦之時,三月已是春意盎然,陽氣漸盛。書中針對這些月份,提供了具體的飲食、起居、甚至是一些特定日期應遵循的習俗或儀式,認為這些活動與個人的健康和福祉緊密相連。
從提供的部分書中內容(卷上,正月、二月、三月)來看,《養生月覽》的「宜忌」條目極為細緻,且來源多樣。它不僅包含直接針對身體的醫學或保健建議,如二月宜「淨膈,去痰宣泄」,或二月「早須灸兩腳三里、絕骨」以防腳氣,也大量收錄了當時流傳的民間習俗、歲時儀式、甚至是帶有一定神異色彩的避邪、招福方法。例如,正月部分有許多關於元日(正月初一)的記載,從燒糞驅邪、吞食赤小豆和椒酒祈吉,到爆竹辟山臊惡鬼、朱書符懸戶辟病,再到關於如何透過儀式增進財富(如三日置竹筒)、預防偷盜(正月一日取鵲巢燒灰)等,內容豐富駁雜,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新年伊始充滿敬畏與祈願的心態,以及健康與運勢緊密結合的觀念。這些條目往往註明了出處,如《月令圖經》、《四時纂要》、《雲笈七籤》、《千金月令》等,顯示周守中是廣泛徵引了前代各類文獻,而非僅限於醫學典籍。
二月和三月的內容繼續沿襲了這種風格。二月涵蓋了特定日子的活動建議(如二月二日宜沐浴、不欲眠),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如勿食黃花菜、陳葅、大蒜、雞子等,並解釋其對身體的影響),對應季節特點的身體調養原則(如疏洩冬溫伏氣),甚至詳細的藥方或藥材處理方法(如治療痰涎的牛蒡子、羌活方,曬制薯蕷、百合根的方法)。三月則重點提及三月三日(上巳節)的各種習俗和禁忌,如不食百草、鱗物等,採集艾草和桃花葉的用途,以及沐浴、理髮等活動的吉日。這些內容表明,《養生月覽》所提供的養生建議是多層次的,既有針對身體器官、氣血津液的調理,也有對生活習慣、飲食禁忌的規範,更有對歲時節日、民間信仰的遵循。
書中對「宜」和「忌」的界定,部分基於傳統醫學理論,部分則來自經驗觀察和民間智慧。例如,二月勿食大蒜「令人氣壅,關隔不通」是基於其辛辣性易耗氣;二月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則可能源於更為樸素的物性觀或民間禁忌。而像正月一日吞鹽豉七粒「終歲不於食中誤吃蠅子」這種說法,則明顯帶有符號化、儀式化的性質,與現代科學理解的健康衛生觀念相去甚遠。然而,正是在這種醫、巫、俗、道交織的養生圖景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社會對待健康和疾病的複雜態度。養生不僅是身體層面的維護,更是與天地、與鬼神、與社群互動的過程。
儘管部分內容在今天看來可能包含迷信成分,但《養生月覽》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強調「順時養生」的理念。它提醒人們關注時間的流轉和自然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視為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這種理念至今仍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基石。書中對於飲食、起居、情志、運動(雖然在提供的部分內容中未明顯體現,但作為全面的養生專著應包含此類)等方面的建議,許多是符合基本健康原則的。例如,二月建議「皮膚令得微汗,以散去冬溫伏之氣」,這符合春季升發、疏通的特性;春季「早起晚睡,多食蔬果」與夏季「午睡養心」等建議,也大致符合四時調養的原則(儘管描述中提及的具體月份與五味搭配稍顯奇特,書中實際條目提供了更多元且具體的飲食建議)。
《養生月覽》作為一部輯錄性質的專著,其價值還體現在保留了大量前代養生文獻的片段和引述。周守忠通過整理和編排,將散見於各種醫書、方書、月令、類書乃至筆記小說中的養生知識彙集起來,使得這些寶貴的經驗得以系統地傳承。書中頻繁標註出處,也為後人追溯這些養生思想的源頭提供了線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養生月覽》的引用和評價——認為其「所論甚詳,宜詳加考究」——充分說明了本書在明代醫學界已經受到重視,並被視為研究養生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和在當時的權威性。
總結而言,《養生月覽》是一部融匯了南宋時期之前多元養生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它以獨特的月令編排,將繁複的養生建議系統化、實用化,為讀者提供了一份按月遵循的行為指南。書中內容廣泛,從基本的飲食起居到特定的節日儀式,從身體的生理調理到精神層面的禁忌與祈願,無不體現了古人對健康的整體性理解。雖然其中夾雜了部分現代看來屬於民間信仰或迷信的成分,但这恰恰是其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所在,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養生觀念全貌,反映了傳統醫學、道家思想、民間習俗在健康維護領域的相互交織與影響。周守中的這部著作,不僅對後世的養生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養生精髓,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和資料。研讀《養生月覽》,不僅是學習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一種對古人如何順應自然、追求身心和諧生活方式的深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