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成

清代醫家馬渭齡所著的《喉科大成》,是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喉科專著。此書成於清光緒七年(1881),匯集了作者馬渭齡畢生的臨床經驗和對前人醫學典籍的深入研究,為後世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診治提供了系統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詳盡,使其無愧於「大成」之名。

從書籍的基本介紹及提供的部分內容可見,《喉科大成》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全書共分四卷,由卷一的「序」和「自敘」開篇,卷二為「目錄」,卷三為「正文」,卷四為「附錄」。這種編排方式遵循了傳統醫書的體例,從立論緣由、學術淵源,到核心內容的闡述,再到補充資料的收錄,體現了作者系統整理、傳承醫學的用心。

透過卷一的「序」和「自敘」,我們可以窺見作者馬渭齡及其著書的動機與背景。由黎培敬所作的「序」,不僅追憶了與馬渭齡先生的交往,讚揚其學問、醫術與品德,更記述了此書付梓的機緣——由馬渭齡之子呈上遺稿而促成出版,足見馬渭齡在當時士人階層中的聲望。序中特別提及,儘管馬渭齡著作等身,但其醫書,尤其是咽喉一科的著作,因其「旁搜博採,集為大成」,堪稱「醫家所必不可少之書」,因此被捐資刊刻,廣為流傳。這段記載印證了此書在當時就被視為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著作。

緊隨其後的「自敘」,很可能是馬渭齡本人所撰(署名「醉古山人」,日期為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早於出版日期,可能為定稿時間),更直接闡明了此書的創作原由。作者坦言,當時雖然醫書繁多,但專門針對咽喉一科的著作卻寥寥無幾,即便有,也多是「家傳藍本」或「湊錄成方」,缺乏系統性和深度。他觀察到,即便是「當世之名科」,遇到疑難重症時也常束手無策。作為一位心懷「救濟」之念、將醫學視為「仁術」的醫者,馬渭齡深感喉科的重要性——「咽喉為性命之關,誠醫中之首重」。基於此,他萌生了「本生平之領受,集群書之心得,匯而為一家言」的宏願。這部書歷經「寒暑而告成」,其編寫順序從「經絡藏象」、「經義」、「脈象針穴」等基礎理論入手,再深入到「議論」、「論治」,最終落實於「主治」、「方藥並行」,這種由基礎到臨床、由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體系,展現了作者深厚的醫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作者對自己數十年臨床應用此書「頭頭是道,無不其應如響」的經歷充滿自信,並希望此書能助益同道及病患,達到「引伸觸類」或「對證用方」以「救人於頃刻」的目的,可謂傾囊相授,「金針盡度」。

卷一提供的具體內容,是《喉科大成》理論基礎部分的縮影,尤其聚焦於咽喉的解剖、生理及與經絡、臟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大量引述了中醫經典,特別是《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和《類經》等,顯示出本書嚴格遵循中醫傳統理論體系。

首先是「咽喉經絡藏象」部分,詳細列舉了任脈、督脈、衝脈、足陽明、手太陽、足少陽、足厥陰、手少陰、手厥陰、手陽明等多條經脈與咽喉部位的聯繫。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認為咽喉雖是局部器官,卻與全身經絡系統緊密相連,其病變是全身氣血運行失常的表現。通過列舉這些經絡,本書為後續探討咽喉疾病的病機和治療(如針刺取穴)奠定了經絡學基礎。

接著,書中對咽喉部位的關鍵結構進行了細緻的辨析和定義,如「嗌」、「會厭」、「咽與喉各異」、「懸雍」、「頏顙」、「橫骨」等。這些解剖概念的闡述並非單純描述形態,而是結合其生理功能和與經絡、臟腑的聯繫進行解釋。例如,區分「咽」(司納食,通地氣,連胃)與「喉」(司納氣,通天氣,系肺)的功能差異;闡述「會厭」作為食物與氣體通道的關鍵調節者;提及「橫骨」(喉上軟骨)下連心肺、上連舌本,與神氣和發音有關。這種將結構、功能與臟腑、經絡相結合的論述方式,是中醫認識人體的基本視角。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引述了《靈樞》關於咽喉「度數」(尺寸與重量)的記載,甚至引用「仙經」中將喉嚨喻為「絳宮重樓十二級」的說法,這反映了傳統醫學在認識人體時,有時會融入當時的哲學、修煉或宇宙觀念,將人體局部與宏觀世界或生命層次聯繫起來。

「經義」部分則集中呈現了《黃帝內經》中大量關於咽喉疾病及其相關病機的論述。通過引用《憂恚無言篇》、《陰陽別論》、《厥論》、《經脈篇》、《骨空論》、《五音五味篇》、《脈解篇》、《奇病篇》、《厥病篇》、《雜病篇》、《熱病篇》、《繆刺論》以及《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章,馬渭齡系統梳理了咽喉疾病在中醫經典中的病因、病機、症狀表現及治療原則。這些引用涵蓋了七情(憂恚)、陰陽失調(一陰一陽結)、經絡病變(手陽明少陽厥逆、足陽明之別、三焦、小腸、足少陰經病)、臟腑病變(腎、肝、膽、心、肺)以及外感(寒淫、濕熱、少陽司天、太陰在泉等氣候影響)等多方面因素與喉科疾病的關聯。例如,「喉痹」被視為陰陽相結、手陽明少陽厥逆、三焦病變、太陰在泉或太陰之勝的表現;「嗌痛」關聯手太陽、足少陰、太陽在泉或少陽司天客勝;「嗌乾」則見於督脈病變或厥陰病甚。這種全面的經典條文羅列,不僅揭示了喉科疾病在中醫理論中的複雜性,也為後續的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使讀者明白喉部症狀往往是全身病變的局部反映。

「脈法」部分雖然只提供了一個例子(兩寸脈浮洪而溢者為喉痹),但它點明了《喉科大成》將脈診作為重要的診斷手段。結合書籍介紹中提到的「診斷方面,馬渭齡提出了一系列辨證方法」,可以推斷,馬渭齡的診斷體系是以脈診、舌診、問診、聞診等四診合參為基礎,並運用「六經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陰陽辨證」等中醫辨證理論,來準確判斷病因病機。這種多層次的辨證方法,能夠幫助醫者深入理解喉科疾病的本質,避免僅憑局部症狀下結論。

在治療方面,《喉科大成》更是體現了其「集大成」的特色。書籍介紹中明確指出,馬渭齡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和症狀,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補充內容進一步列舉了中醫傳統的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這些治療方法涵蓋了中醫治療的各種基本手段,分別適用於不同的病證類型。例如,汗法常用於外感初起;清法用於熱證;補法用於虛證;消法用於痰瘀積滯等等。對於喉科疾病這樣病因病機複雜、涉及多個臟腑經絡的病證,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治療至關重要。可以想見,《喉科大成》在正文部分會詳細闡述如何根據具體的辨證結果(如肺熱引起的喉痹,還是腎陰虛導致的嗌乾)來選用恰當的治療方法,並配合具體的方藥。自敘中提到的「方藥並行」,也表明了本書在闡述治療原則的同時,必然會提供大量的具體方劑作為臨床應用的依據。

總體而言,《喉科大成》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的中醫專著。它不僅系統梳理了清代以前關於喉科疾病的認識,包括其在經典醫籍中的淵源、解剖生理特點、經絡臟腑聯繫、病因病機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診斷和治療體系。馬渭齡的貢獻在於他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並融入自己的臨床經驗,形成了具有實用性的診治指南。其在診斷方面提出的多種辨證方法,以及在治療方面涵蓋全面的八法,都為後世醫家治療喉科疾病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遵循。

《喉科大成》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喉科進入了一個更加成熟和系統的階段。它改變了過去喉科醫學相對零散的局面,為後來的耳鼻咽喉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雖然現代醫學對耳鼻咽喉疾病的認識已有了巨大發展,但《喉科大成》所體現的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思想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於今天的中醫傳承與發展,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鼻咽喉疾病,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參考價值。它是清代乃至中國傳統醫學在特定專科領域達到「大成」水平的傑出代表之一,對後世的耳鼻咽喉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