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渭齡

《喉科大成》~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喉痹不惡寒者

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宜青黛硝石等寒藥降之。或白礬等酸劑收之。韓祗和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云:兩寸脈實,為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或三部俱實,亦可用其法也(《準繩》)。

以上二論,一寒一熱,界限分明。

喉痹,鄉村病皆相似者,屬太行運氣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忌酸寒點藥。郁邪於內,不得外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至為喉痹。又云: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甘桔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其一屬濕。經云:太陰之盛,火氣內郁,喉痹。

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盛,病嗌腫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宜陰毒諸方汗之,又解毒雄黃丸最妙(《準繩》)。

白話文:

對於那些患有喉痹但並不畏寒的人,如果他們的寸脈部位(手腕內側靠近拇指的一段)出現脈象大、滑、實的情況,這通常反映在關脈和尺脈(手腕內側的另兩個部位)上,這些都是屬於需要通下的症狀。應該使用如青黛和硝石等寒性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熱度。或者使用像白礬這種酸性的藥物來收斂病情。韓祗和認為:如果寸脈比關脈和尺脈更強,應當消除過剩的陽氣,幫助陰氣生長。東垣則說:如果兩寸脈都顯得實,代表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透過通下可以得到改善。或者三處脈象都顯得實,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根據《準繩》)。

以上兩種理論,一個偏向寒涼,一個偏向溫熱,其界線非常清楚。

對於喉痹這種疾病,在鄉村地區的患者都有類似的症狀,這通常是由太行山區的特殊氣候環境引起的。治療時首先必須要讓患者出汗以散發體內的邪氣,同時避免使用酸性和寒性的藥物,以免邪氣被封閉在體內無法排出。這種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火氣旺盛造成的。古籍記載:當少陽之氣到達時,會引起喉痹。又說:當少陽之氣主導天氣時,第三季節的高溫會導致喉痹。對此,可以使用張仲景的甘桔湯;如果臉色紅且有斑點,這屬於陽毒,應該使用治療陽毒的各種方劑使其出汗。另一種是濕氣過重引起的。古籍記載:當太陰之氣旺盛時,體內的火氣會被抑制,進而導致喉痹。又說:當太陰之氣在地下盛行時,過多的濕氣會導致咽部腫脹和喉痹。對此,可以使用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如果臉色青黑,應該使用治療陰毒的各種方劑使其出汗,另外解毒雄黃丸效果特別好(根據《準繩》)。

2. 此論天行喉痹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鸕鷀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甚,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治之,東垣普濟消毒飲最妙(《全書》)。

白話文:

這是在討論一種叫做瘟毒喉痹的疾病,這種病是由於天行的瘟疫病毒所引起的。病徵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以及頸部腫脹,有些嚴重的病例甚至會出現臉部和頸部全部腫脹的情況,這種病在北方尤其常見。一般老百姓稱之為蝦蟆瘟,又或者叫鸕鷀瘟,也有人稱為大頭瘟。這種病是因為濕熱過盛,是種非常危險的狀況,治療上應清除體內各經絡的火氣,或者降低陽明經的熱度,具體治療方式需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來決定,東垣的普濟消毒飲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藥方。

3. 此論瘟毒喉痹

經云:寒氣客於會厭,卒然如啞,宜玉粉丸。陳藏器每用治臟寒咽閉。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臍,炮製,以蜜塗炙之,令蜜人內,含之勿咽。

急痹有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音者,此為肺絕之候,速宜人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十全七八。

風熱痰喉痹,丹溪先飲以千紙湯,次用知柏四物湯養陰,則火降矣。七情鬱結氣塞不通,宜五香散。血壅為痹,宜取紅花汁服之,或用茜草,或土牛膝,抖自然汁和醋服。倘牙關緊急,滴入鼻內亦可,或馬鞭草亦好(《準繩》)。

咽喉如有物塞,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嗌中介介然,數唾,取陽陵泉。又云:心咳之狀,喉中介介如梗狀,取心之俞。仲景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以上咽喉雜論各證須辨。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寒氣侵襲會厭部位,突然間會像變啞一樣,這時應使用玉粉丸。陳藏器常用此法來治療因臟腑受寒導致的咽喉閉塞,吞嚥困難的情況,他會用去掉皮和頂部的炮製附子,再用蜂蜜塗抹烤炙,讓蜂蜜滲入藥材內部,含在口中但不要吞下。

若突然出現類似打鼾的聲音,或是感覺喉嚨中有痰,這可能是肺部功能衰竭的徵兆,應立即服用人參膏來急救,用薑汁和竹瀝水一起服用,大約能達到七八成的效果。

對於風熱痰引起的喉痹,丹溪先生會先讓人喝千層紙湯,再用知柏四物湯滋養陰分,這樣火氣就會下降。當情緒鬱結導致氣息不暢,應使用五香散。若是血液阻塞造成的喉痹,可以服用紅花汁,或用茜草,或土牛膝的自然汁液和醋一同服用。如果牙關緊閉,也可以滴入鼻內,或使用馬鞭草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感覺咽喉像是被什麼東西堵塞,經典上提到:膽有問題的人會常感嘆氣、口苦,嘔出胃中的食物,咽喉部位有異物感,頻繁地咳嗽,這時應取陽陵泉穴治療。另有一說,心咳的症狀是咽喉部位像有梗阻,這時應取心俞穴治療。仲景先生說,婦女若感到咽喉中像有燒焦的肉塊,可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

以上是關於咽喉各種症狀的綜合討論,各種情況需要仔細辨別。

4. 咽嗌痛(嚥唾與食則痛者是也)

經云: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又云: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綱目》)。

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細飲之,此證皆是勞嗽日久者有之。

白話文:

經典裡說:當身體和精神都處於極度疲憊時,疾病往往會從咽喉部位產生,這種情況下,各種藥物都可以試著治療。

又提到:肝臟是身體中的指揮官,其判斷力源於膽,而咽喉就是肝臟的使者。

如果一個人患有喉部阻塞(喉痹),那麼他一定會同時感到咽喉疼痛。但若只是咽喉疼痛,卻不一定會有喉部阻塞的情況。

當人體內的陰氣嚴重不足,而陽氣又過於旺盛,導致痰液凝結在咽喉部位,就會形成咽喉疼痛,此時脈搏會顯得浮大,深度觸摸則會感覺到脈象遲滯,這代表離死亡已不遠。對於這種情況,應以滋養陰氣、收斂陽氣為原則,可單獨使用人參,濃煎後慢慢飲用。這種病症通常出現在長期勞累咳嗽的人身上。

5. 咽瘡

多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柏荊芥治之。

白話文:

「大多數情況是由於虛火無節制地在體內亂竄,影響到了咽喉部位,適合使用人參經蜂蜜炮製後,加上黃柏和荊芥來進行治療。」

6. 陰虛喉痹

其證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或六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堅,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二陰煎主之。

白話文:

這病症也顯示體內有熱,患者會感到口渴、喉嚨乾燥,有的臉頰泛紅、嘴脣紅,並可能有大量黏稠的口水或痰。然而,如果在診脈時發現足厥陰肝脈和足少陰腎脈顯得弱或無力,或者雖然六脈都顯示跳動頻率快,但脈象輕柔無力。如果患者過度飲酒或縱欲,或是原本就體質陰虛,常感疲倦、缺乏活力,這都是腎臟陰氣不足,導致水無法剋制火的結果。

對於火氣旺盛的患者,應該滋養陰氣,可使用如八味煎加減方或一陰煎這類藥方來治療。如果火氣較微,且不喜歡冷食,以及大便不成形,小便溫熱度不足的患者,則適合使用六味地黃湯或一陰煎這類藥方。如果患者因過度思考或勞累,導致心火上升的,則適合使用二陰煎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