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渭齡

《喉科大成》~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屍咽

屍咽者,陰陽不和,脾肺壅盛,風熱毒氣,又不能通,故令屍蟲發動,上蝕於喉,或癢,或痛,如之候也。與傷寒狐惑同,當參考。

白話文:

所謂的「屍咽」,指的是身體內外的陰陽失調,脾臟和肺部的機能過度旺盛,加上風熱及毒素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因而導致體內異常細菌活躍,向上侵蝕喉嚨部位,可能引起癢感或疼痛,呈現出這樣的症狀。其特徵與感冒或類似狐惑病(一種古文中描述的精神疾病)的症狀相似,應互相參照來判斷。

2. 谷賊

谷賊者,谷芒強澀藏於米,而誤食之,滯於咽門,不能傳化,故風熱並聚與血氣不遂,令肺刺也。不急治,亦能殺人。誤吞稻麥芒在咽間不下,急取鵝口中涎灌之,即下,蓋鵝涎能化谷也(《綱目》)。骨鯁見藥方主治內。

白話文:

【谷賊】

所說的谷賊,指的是穀物中的硬穎或尖銳部分混在米中,不慎食入後卡在咽喉部位,無法正常消化。因此,風熱之氣與血氣運行受阻,共同作用導致肺部出現刺痛感。若不及時治療,這種情況也可能危及生命。

不慎吞入稻麥的芒刺卡在咽喉,無法下嚥的情況下,應立即取得鵝口中的唾液來灌服,芒刺即可順利通過,這是因為鵝的唾液具有分解穀物的能力(此方法出自《本草綱目》)。

至於魚刺等異物卡喉的處理方法,可參考藥方中對於此類問題的治療建議。

3. 咽喉瘡

咽瘡者,胃脘實熱熏炙上焦,發為白頭赤根,宜發聲散(《直指》)。咽喉生瘡痛,多屬虛火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荊芥、蜜炙黃柏,切忌生薑辛辣動火也。

白話文:

對於咽喉長瘡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胃部有過多的熱氣上衝到上半身造成的,會出現有白色尖端和紅色基底的症狀,適合使用發聲散這種藥方(出處:《直指》)。

當喉嚨內長瘡且疼痛時,大多是因為虛弱的身體無法控制上衝的火氣,導致火氣影響到咽喉部位,這時候應該使用人參、荊芥和蜜製的黃柏來治療,絕對要避免吃生薑或任何辛辣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火氣。

4. 楊梅結毒

有喉間潰爛作痛,久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結毒也。宜仙遺糧湯,甚者土茯苓湯吞五寶丹。

白話文:

如果有咽喉部位長期潰爛疼痛,久久無法痊癒的情況,這並不是一般的喉炎,而是楊梅結毒的病症。應服用仙遺糧湯來治療,對於病情較嚴重的人,則建議使用土茯苓湯搭配五寶丹服用。

5. 咽喉急閉宜針

咽喉急閉,皆屬相火,惟砭刺出血,最為上策(《正傳》)。

白話文:

如果喉嚨突然劇烈腫痛到無法開口,這通常是由於體內的虛火旺盛所導致。在治療上,根據古書《正傳》的記載,使用針灸放血的方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6. 喉痹

因惡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次則取痰,次去瘀血,宜針之(《綱目》)。凡喉痹急證,先用針刺出血,並豁吐痰涎為要。若遲緩不救則死(《回春》)。火鬱則發之,砭刺出血,即汗之之義也。血出多則愈。有針瘡者,薑汁調水,時時呷之。凡關上血泡,最宜針。

關下不見者,令病人含水一日,用蘆管尖刺鼻孔出血,妙(《入門》)。咽喉腫痛,惟腎傷寒,及蒂鍾風忌針(《入門》)。

白話文:

[喉炎]

這是由於血液瘀滯無法散開所導致的。凡是治療這種疾病,如果病情突然且嚴重,必須先讓血液散開,然後再處理痰液問題,接著清除瘀血,適合使用針灸的方法(出自《綱目》)。對於所有緊急的喉炎病症,首先應使用針灸使其出血,並促使患者吐出痰涎,這是治療的重點。如果拖延不及時救治,患者可能會死亡(出自《回春》)。當體內的火氣鬱結,就應讓其發散,進行針刺出血,這就是出汗的意義。出血量多,病癥就會好轉。對於針灸後留有傷口的情況,可以用水和薑汁調和,隨時飲用。對於喉嚨部位的血泡,最適合使用針灸。

對於喉嚨下方看不見的問題,可讓患者含水一天,再用蘆葦管的尖端刺激鼻孔使其出血,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出自《入門》)。對於咽喉腫痛的情況,只有在腎臟受寒以及出現蒂鍾風的情況下,才忌諱針灸(出自《入門》)。

7. 咽喉急閉宜吐

凡喉痹,不論大人小兒,非吐不可。如膽礬石膏之類,薄荷汁入醋同調,雞羽蘸藥,逆入喉內,徐徐吐痰,引出為佳(湯氏)。喉痹多屬痰,宜用吐法(《丹心》),宜用吹喉散,引痰直捷法,去涎方,或醋噙漱亦好。

白話文:

凡是喉嚨發生紅腫疼痛,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使用膽礬和石膏這類藥物,加上薄荷汁和醋一起調和,然後用雞毛蘸上藥汁,反向伸進喉嚨裡,緩慢地誘發病人吐痰,把痰引出來是最好的方法(湯氏的說法)。喉嚨紅腫疼痛大多是由於痰多造成的,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根據《丹心》的記載)。適合使用吹喉散,這種能直接引出痰液的快速方法,或者使用去涎方,甚至用醋含在口中漱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文獻的現代化轉述,主要描述了治療喉嚨紅腫疼痛的催吐療法。

8. 咽喉閉通治

火性急速,故病發則暴悍,或針或吐,以宣其毒,此急則治標之法也。必須兼以《內經》從治之法,以桔梗、甘草、元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之類,少加乾薑、防己為嚮導,徐徐頻服,不可頓服。此為治之大法,切不可驟用寒涼。倘寒涼驟用,上熱末除,中寒復生,至於發喘發脹,皆為不治之證(《正傳》)。

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痰必用元參(《丹心》)。咽喉腫痛諸證,皆用清涼散加減用之(《回春》)。通用冰梅丸,龍腦川芎丸,清咽利膈散。必用方:甘桔湯、龍腦破毒散、金鎖匙、琥珀犀角膏。

白話文:

[咽喉疾病的治療方式]

火性病徵來得快,所以一旦發病就很猛烈,可能需要透過針灸或催吐方式,來幫助排毒,這是應對緊急情況時,先處理表面症狀的方法。但同時,我們必須採用《內經》中的從治法,使用像桔梗、甘草、元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等藥材,再稍微添加乾薑、防己作為引導,緩慢且頻繁地服用,不能一次性大量服用。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千萬不要立即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如果突然使用了過於寒涼的藥物,上面的熱度還沒去除,中間的寒氣又會產生,可能會導致喘息、脹滿等症狀,這些都是很難治癒的病徵(《正傳》)。

喉嚨疼痛一定會用到荊芥,如果是陰虛火痰的狀況,則必須用到元參(《丹心》)。對於咽喉腫痛等各種症狀,都可以使用清涼散,根據實際情況做增減(《回春》)。常見的藥方有冰梅丸、龍腦川芎丸、清咽利膈散。一定要用的方子有甘桔湯、龍腦破毒散、金鎖匙、琥珀犀角膏。

9. 咽喉不治證

凡咽喉閉,毒氣歸心,胸前腫滿,氣煩促,下部洞泄不止者死(得效)。凡喉痹初發,胸膈氣促,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即死(《入門》)。如魚口者死(《寶鑑》)。

喉內熱結,喉外腫繞,且麻且癢,喉內痰塞,滿舌作音如鼾,除肺絕證,惟喉痹誤服寒涼,有此證也,痰塞氣無出入,多死。急用桐油煎取痰,隨用桂薑湯(《證治全書》)。

白話文:

[咽喉無法治療的情況]

只要咽喉完全阻塞,毒素影響到心臟,胸口腫脹飽滿,呼吸困難,下部持續性劇烈腹瀉無法停止的,會導致死亡。(出自「得效」)

只要喉嚨疾病剛開始發生,胸部和橫膈膜呼吸困難,咽喉腫脹疼痛,手腳冰冷,呼吸閉塞無法通暢,就會死亡。(出自「入門」)。

如果喉嚨形狀像魚嘴一樣的,也會導致死亡。(出自「寶鑑」)。

喉嚨內部因熱量結塊,喉嚨外部腫脹纏繞,並且感到麻木與癢,喉嚨內部被痰堵塞,舌頭滿滿地發出如打鼾的聲音,除了肺部有嚴重問題,只有在喉嚨疾病誤食寒涼食物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痰堵塞住氣道無法進出,大多數都會死亡。應立即使用桐油煎煮來取出痰,接著使用肉桂薑湯。(出自「證治全書」)。

10. 陰虛喉疳

此證初覺咽嗌乾燥,如毛草常刺喉中。又如硬物嗌於嚥下,嘔吐酸水,噦出甜涎,淡紅,微腫,微痛,日久其色紫暗不鮮,頗似凍榴子色。由腎液久虧,相火上炎,消爍肺金,熏燎咽喉。腫痛日增,破爛疊若蝦皮,聲音雌啞,喘急多痰,臭腐蝕延,其疼倍增,妨礙飲食,胃氣由此漸衰,而虛火益盛煩躁者,宜服知柏地黃湯。若吐酸穢涎者,宜服甘露飲加黃連。

便燥者,兼服萬氏潤燥膏。面唇淡白,不寐懶食者,宜歸脾湯,加酒炒黃連。腫吹紫雪散,腐吹八實散,珍珠散。其證投方應病,十痊一二,否則難救。

白話文:

這個病症一開始會感覺咽喉非常乾燥,就像有草屑一直刺在喉裡。又好像有硬物卡在吞嚥的地方,會吐出酸水,並嘔出帶有甜味的口水,顏色為淡紅色,有點腫脹和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顏色會變成紫暗色,且看起來不夠鮮活,類似冰凍的石榴籽的色澤。這是因為腎臟的津液長期不足,導致虛火上升,消耗肺部的健康,進而影響到咽喉。

咽喉的腫脹和疼痛會逐日加重,破損的地方像蝦皮一樣層層疊疊,聲音變得低沉沙啞,呼吸急促且多痰,傷口腐敗發臭,疼痛感加倍,進食也會受阻。這時,胃的功能也開始減弱,虛火更加旺盛,人會感到煩躁,應該服用知柏地黃湯來調理。

如果吐出的口水是酸臭的,可以服用甘露飲加上黃連。如果排便困難,可同時服用萬氏潤燥膏。若臉色和嘴脣顯得蒼白,睡眠品質差,食慾不佳,則應服用歸脾湯,加上用酒炒過的黃連。對於咽喉腫脹,可以使用紫雪散;對於腐爛的部分,可用八實散或珍珠散。

如果治療方式對症下藥,大約有一兩成的機會可以康復,否則情況可能難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