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渭齡

《喉科大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喉痹論

《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云: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正絡於喉,然氣熱則內結,甚則腫脹,腫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原病式云:痹者,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咽喉之疾,反掌生死。腫脹甚者,急宜砭出血為尚,然後用藥,隨症調之。子和云:喉痹不歸之火,相去遠矣,然亦有伏氣,病名腎傷寒。謂非時暴寒,伏毒於少陰,始衰不病,旬日乃發,脈微弱,法當咽痛,次必下利,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順其陰陽,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又有少陰傷寒,不傳太陽,寒邪抑鬱,內格陽氣為熱。

白話文:

《內經》說:「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意思是說,陰陽失衡,就會導致喉嚨阻塞,稱為喉痹。王太僕解釋說,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君火,也就是心臟的主脈之氣;一陽指的是手少陽相火,也就是三焦的脈氣。這兩條經絡都經過喉嚨,當氣熱內結,就會導致喉嚨腫脹,嚴重時就會阻塞,進而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喉痹的病因是寒邪閉塞,導致喉嚨腫脹。

咽喉疾病,關係生死。如果腫脹嚴重,應該立即用砭石放血,然後再用藥物治療,根據病症調整藥方。子和指出,喉痹並非直接由火引起,但也可能與伏氣有關,稱為腎傷寒。這種情況是突然受到寒邪侵襲,伏毒於少陰經,初期沒有症狀,十天左右才發病,脈象微弱,喉嚨疼痛,接著會出現腹瀉。應該用辛熱藥物治療,順應陰陽法則,讓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就能緩解喉嚨疼痛。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傷寒不傳太陽,寒邪鬱結,阻礙陽氣,導致內熱。

上行於咽門經會之處,寒熱相傳而成咽痹,當以辛溫甘苦制其標病,以通咽嗌。二者若誤用寒涼,卒致不救,烏呼冤哉!學者可不深究之(《指掌》)。

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咽痛及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也。喉閉咽嗌痛者,謂咽喉諸病,天地之氣閉塞也。十二經中,惟足太陽主表,別下項,余經皆內循咽喉,盡得以病之,而繞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氣,屬肺經,變動為燥,燥則澀而閉。

咽主地氣,屬脾土,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鬱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咽喉腫達於外,麻癢且痛,為纏喉風。腫於兩旁,為喉痹。其單蛾、雙蛾、木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病同於火,故不分也。惟纏喉走馬,殺人最速,用針出血,最為上策。

白話文:

寒氣或熱氣向上傳至咽喉經絡會合處,導致咽喉腫痛,此時應使用辛溫甘苦的藥物治療表面症狀,疏通咽喉。若誤用寒涼藥物,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令人痛心!醫者不可不深入研究此病。

喉痹是指喉嚨不通暢,無法說話,且天氣鬱悶。咽痛和嗌痛是指咽喉不能吞嚥唾液和食物,且地氣鬱悶。喉嚨閉塞和咽喉腫痛是指咽喉出現各種病症,天地之氣鬱悶不通。十二條經絡中,只有足太陽經主管表證,並下行至頸項。其他經絡都從內部經過咽喉,都有可能導致咽喉疾病,而問題通常出在君火和相火。

喉嚨主管天氣,屬於肺經,變化為燥,燥則收澀閉塞。咽喉主管地氣,屬於脾土,變化為濕,濕則腫脹。火氣鬱結在胸上部,導致痰液、氣血凝結,咽喉腫大突出於外,麻癢疼痛,這就是纏喉風。腫在咽喉兩側,則稱為喉痹。單蛾、雙蛾、木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等病症都源於火氣,因此不加以區分。其中纏喉風和走馬喉風發病最快,最危急,用針刺穴位放血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大抵無形腫閉者為痹,有形腫痛者即是蛾。先吐風痰,急則治其標也;後解熱毒,緩則治其本也。至於下寒過極,逼令上熱反盛,須用熱藥,食前冷服。內經所以有從治之法也,更以脈而消息之,必微弱可驗,或數而無力,不得誤用寒涼,益促其危。故實火須用正治,虛火須用從治,界限須審(以上摘纂《錦囊》)。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火,然此證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者,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陽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無形的腫脹閉塞是痺症,有形的腫脹疼痛就是蛾症。先要吐出風痰,緊急時就治標;之後要解熱毒,緩慢時就治本。至於下寒過度,逼得上熱反盛,就需要用熱藥,飯前冷服。這是《內經》中從治法,更要以脈象來觀察,如果脈象微弱,就可以驗證;或者脈象數而無力,就不可誤用寒涼,以免加速病情危急。所以實火需要用正治,虛火需要用從治,界限一定要審慎。

喉痹這個症狀,在古方書中雖然有十八種辨證,但古人都認為是火症。然而,雖然此症多由火引起,但也有非火引起的,不可不細心觀察。因為火有真假,凡是實火可以清熱的,就是真火症;虛火不宜清熱的,就是水虧症;而且還有陰盛格陽的,就是真陽症。《內經》說:「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意思就是這樣,後人為何不深入研究呢?

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以口腹肥甘辛熱太過而起者,多屬陽明。

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候,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結於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凡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

又有火虛於下,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者。獨褚氏遺書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全書》)。

白話文:

喉嚨疼痛屬於多條經絡,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經絡,都可以出現這種症狀。但虛證和實證各不相同。其中少陽和厥陰經絡屬於木火之臟,因此多有熱證,陽明經絡是水穀積蓄的地方,胃氣直接通向咽喉,所以陽明經絡的火氣最為旺盛。想要分辨虛實,只要觀察患者是因為情緒鬱悶而發病,多半屬於少陽和厥陰經絡;因為飲食過於辛熱而發病,多半屬於陽明經絡。

凡是患有喉嚨疼痛的病人,多半都應當按實火證來治療。至於少陰經絡的喉痹,不能與其他經絡的喉痹相提並論。少陰經絡的脈絡,連接到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根。凡是陰寒之火向上逆衝,多會引起喉嚨疼痛,但是少陰經絡的火有虛實之分,不能將其一概而論。如果是因為實火所致,自有火熱的症狀和脈象,容易辨別。如果是因為過度飲酒作樂,導致真陰虧損,這是腎虛所致的虛火證,必須滋養腎水才能治癒。

還有一種火虛於下,阻滯陽氣於上,這是無根之火,也就是腎臟真寒證。必須溫補命門才能治癒。凡此諸經絡不同,虛實之別相差很大,都是後人所罕知。只有褚氏的遺書中有「上病察下」之說,這才真正看到問題的所在(《全書》)。

2. 論治

咽喉之病,挾熱者十之六七;挾寒者十之二三;而風寒包火者,則十中之八九。古人開手一方,只用甘草、桔梗。《三因方》加以荊芥,其他蒡子、薄荷、貝母、川連之類。皆出後人續補。可見咽喉之病,不便輕用涼藥。而專主升散開發者,所謂結者開之,火鬱發之是已。及火勢極盛,則清劑方施;結熱下焦,而攻法是用,非得已也(《心悟》)。

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風升陽等劑。蓋此火由中,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最當體察,勿得誤認其面目(《全書》)。

二條各言其是,學者須當參觀而互用之,不可偏主。

白話文:

咽喉疾病

咽喉疾病中,有六七成伴有發熱;有二三成伴有發寒;而寒熱夾雜的,則佔八九成。

古人治療咽喉疾病時,首先使用的方劑只包含甘草和桔梗。後來,《三因方》中加入了荊芥,而蒡子、薄荷、貝母、川連等藥物,都是後人陸續添加的。

由此可見,治療咽喉疾病不宜輕易使用寒涼藥物。而專門用於升散發散的藥物,其原理是「結者開之,火鬱發之」。等到病情嚴重時,才會使用清熱的藥物;而如果是熱鬱下焦,也需要使用攻伐的方式治療,這並不是不得已的辦法(《心悟》)。

凡是火氣上浮,導致頭痛、面紅、咽喉腫痛的,最適合用清降法治療,千萬不能使用散風升陽的藥劑。因為這種火氣是由體內產生的,如果升發,只會更加旺盛。經書中說:「高者抑之」,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說火氣鬱結需要發散,或需要用升陽散火的法則。一定要仔細辨識,不要誤認病症(《全書》)。

3. 喉痹惡寒極

寸脈小弱於關尺者,皆為表證。宜甘桔湯、半夏桂枝甘草湯,詳寒熱發散之類。婁善全云: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薑汁散其外寒,則內熱得升而愈矣。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鬱結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陽氣下陷入里,則禍不旋踵矣。

水漿不得入口者,用解毒雄黃丸,以酸醋磨化,吐出濃痰,間以生薑汁噙下之,以表散藥升發之,神效。

白話文:

如果寸脈微弱,比關尺脈還要弱,都是表證。應該使用甘桔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等藥物,詳細參考寒熱發散類藥物。婁善全說:喉嚨疼痛怕冷的人,都是寒氣阻礙熱氣,寒氣在體表,熱氣在體內,用薑汁散去體表寒氣,體內的熱氣就會升起來而痊癒。絕對不能用膽礬、酸寒類藥物點喉嚨,反而會讓陽氣鬱結不通。同樣不能用硝黃等寒性藥物服用,反而會讓陽氣下降進入內臟,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喝水都無法入口,就用解毒雄黃丸,用酸醋研磨溶解,吐出濃痰,再用生薑汁含在口中慢慢吞下去,用表散藥物升發陽氣,效果非常顯著。

《三因方》治卒喉痹不得語,小續命湯加杏仁甚妙。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治暴寒中人,咽痛。此外感風寒作喉痹者之治法也(《準繩》)。

白話文:

《三因方》记载,治疗突然喉咙阻塞,不能说话的疾病,可以用小续命汤加上杏仁,效果非常显著。此外,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汤则可以治疗因暴寒侵入体内而导致的咽喉疼痛。这些都是治疗因风寒引起的喉咙阻塞的有效方法,也是《準繩》中所记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