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渭齡

《喉科大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喉痹不惡寒者

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宜青黛硝石等寒藥降之。或白礬等酸劑收之。韓祗和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云:兩寸脈實,為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或三部俱實,亦可用其法也(《準繩》)。

以上二論,一寒一熱,界限分明。

喉痹,鄉村病皆相似者,屬太行運氣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忌酸寒點藥。郁邪於內,不得外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至為喉痹。又云: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甘桔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其一屬濕。經云:太陰之盛,火氣內郁,喉痹。

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盛,病嗌腫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宜陰毒諸方汗之,又解毒雄黃丸最妙(《準繩》)。

2. 此論天行喉痹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鸕鷀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甚,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治之,東垣普濟消毒飲最妙(《全書》)。

3. 此論瘟毒喉痹

經云:寒氣客於會厭,卒然如啞,宜玉粉丸。陳藏器每用治臟寒咽閉。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臍,炮製,以蜜塗炙之,令蜜人內,含之勿咽。

急痹有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音者,此為肺絕之候,速宜人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十全七八。

風熱痰喉痹,丹溪先飲以千紙湯,次用知柏四物湯養陰,則火降矣。七情鬱結氣塞不通,宜五香散。血壅為痹,宜取紅花汁服之,或用茜草,或土牛膝,抖自然汁和醋服。倘牙關緊急,滴入鼻內亦可,或馬鞭草亦好(《準繩》)。

咽喉如有物塞,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嗌中介介然,數唾,取陽陵泉。又云:心咳之狀,喉中介介如梗狀,取心之俞。仲景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以上咽喉雜論各證須辨。

4. 咽嗌痛(嚥唾與食則痛者是也)

經云: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又云: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綱目》)。

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細飲之,此證皆是勞嗽日久者有之。

5. 咽瘡

多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柏荊芥治之。

6. 陰虛喉痹

其證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或六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堅,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二陰煎主之。

7. 格陽喉痹

由火不歸原,則無根之火客於咽喉而然,其證則上熱下寒,全非火證。凡察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且下體絕無火證,腹不喜冷,即是候也。蓋此證必得於色欲傷精,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有此證。速宜用鎮陰煎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涼,必致不救。

8. 陽虛喉痹

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因於喉痹也。蓋有因喉痹而過於攻摯,致傷胃氣者;有由於飲食,倉廩空虛亦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氣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鼻鼾,疾如拽鋸者,此肺胃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濃煎徐飲之。如痰多者,加竹瀝薑汁。

遲則不救,如作實火治之,禍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