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成》~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喉痹論
《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云: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正絡於喉,然氣熱則內結,甚則腫脹,腫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原病式云:痹者,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咽喉之疾,反掌生死。腫脹甚者,急宜砭出血為尚,然後用藥,隨症調之。子和云:喉痹不歸之火,相去遠矣,然亦有伏氣,病名腎傷寒。謂非時暴寒,伏毒於少陰,始衰不病,旬日乃發,脈微弱,法當咽痛,次必下利,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順其陰陽,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又有少陰傷寒,不傳太陽,寒邪抑鬱,內格陽氣為熱。
上行於咽門經會之處,寒熱相傳而成咽痹,當以辛溫甘苦制其標病,以通咽嗌。二者若誤用寒涼,卒致不救,烏呼冤哉!學者可不深究之(《指掌》)。
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咽痛及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也。喉閉咽嗌痛者,謂咽喉諸病,天地之氣閉塞也。十二經中,惟足太陽主表,別下項,余經皆內循咽喉,盡得以病之,而繞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氣,屬肺經,變動為燥,燥則澀而閉。
咽主地氣,屬脾土,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鬱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咽喉腫達於外,麻癢且痛,為纏喉風。腫於兩旁,為喉痹。其單蛾、雙蛾、木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病同於火,故不分也。惟纏喉走馬,殺人最速,用針出血,最為上策。
大抵無形腫閉者為痹,有形腫痛者即是蛾。先吐風痰,急則治其標也;後解熱毒,緩則治其本也。至於下寒過極,逼令上熱反盛,須用熱藥,食前冷服。內經所以有從治之法也,更以脈而消息之,必微弱可驗,或數而無力,不得誤用寒涼,益促其危。故實火須用正治,虛火須用從治,界限須審(以上摘纂《錦囊》)。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火,然此證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者,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陽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以口腹肥甘辛熱太過而起者,多屬陽明。
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候,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結於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凡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
白話文:
【喉痹討論】
《內經》記載:一陰一陽相互結合,導致喉部疾病,我們稱之為喉痹。王太僕解釋:所謂的一陰,指的是手少陰的君火,即心臟主導的脈氣;一陽則是手少陽的相火,也就是三焦的脈氣。這兩股脈氣正好環繞喉部,如果熱氣聚集,就會在內部形成結節,嚴重時導致腫脹,腫脹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喉痹,喉痹加重則會造成呼吸道阻塞,最終可能致命。《原病式》提到:痹,意味著失去知覺,常被誤解為閉塞。火氣會導致腫脹,所以當熱氣侵襲上焦,就會引起咽部的腫脹。
咽喉疾病往往能迅速決定生死。對於嚴重的腫脹,應立即採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治療,之後再根據病情使用藥物調理。張子和指出:喉痹是由於火氣無法散去所致,但也有潛伏的寒氣,這種病稱為腎傷寒。這種病通常由突然的寒冷引發,寒氣潛伏在手少陰脈中,初期並不會發病,十天左右才會爆發,脈象微弱,按照規律,患者首先會感到咽部疼痛,接著會出現下痢。應該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對抗根本病因,遵循陰陽平衡原則,讓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咽部疼痛自然消失。此外,也有因為少陰脈受寒,未能傳遞到太陽脈,寒氣壓抑陽氣,轉化為熱氣的情況。
寒氣和熱氣在咽部交匯,互相影響,最終形成咽痹,應使用辛辣溫和帶苦味的藥物控制表面病症,以便通暢咽部。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無法挽救,真是冤枉!學習醫術的人必須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喉痹是指喉部呼吸困難,無法說話,天氣閉塞。咽部和喉部疼痛,無法吞嚥唾液和食物,地氣閉塞。喉閉和咽部疼痛,則表示咽喉各種疾病,天地之氣都已閉塞。人體十二條經絡中,只有足太陽脈主導表層,其餘經絡都在內部循環咽喉,所有經絡都有可能引起疾病,主要圍繞心包和三焦兩個火源。喉部主管天氣,屬於肺經,如果發生變化,就會產生燥熱,燥熱會使喉部乾澀閉塞。
咽部主管地氣,屬於脾臟,如果發生變化,就會產生濕氣,濕氣會使咽部腫脹。這些都是由於火氣聚集在上焦,導致痰液、口水和血液在咽喉積聚,咽喉部腫脹外顯,產生麻癢和疼痛,稱為纏喉風。兩側腫脹,稱為喉痹。單蛾、雙蛾、木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病因相同,都與火氣有關,因此不需要區分。纏喉風和走馬喉風尤其危險,應立即使用針刺放血,這是最佳選擇。
總體來說,無形的腫脹和閉塞是喉痹,有形的腫脹和疼痛是蛾。先處理風痰,這是治療表面病症的緊急措施;之後再處理熱毒,這是治療根本病因的緩慢方法。對於極端的寒氣導致上焦熱氣過盛的情況,必須使用溫熱藥物,飯前冷服。《內經》之所以有「從治」的原則,就是為了根據脈象調整治療方案。如果脈象微弱,或者無力,就不能誤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加速病情惡化。因此,實火需要正治,虛火需要從治,需要仔細區分。
古人雖然能辨別喉痹的十八種情況,但大多認為是由火氣引起,然而,喉痹雖多由火氣引起,但也存在其他原因,必須詳細檢查。火氣有真假之分,實火可以清除,是真火的表現;虛火不宜清除,是水虧的表現;還有一種是陰氣旺盛,將陽氣排斥在外,是真陽的表現。因此,《內經》提到:太陽在泉,寒氣過剩,人們會感到咽部疼痛和頜部腫脹,其含義就是這樣,為什麼後人不進一步研究呢?
喉痹與多條經絡有關,包括少陽脈、陽明脈、厥陰脈、少陰脈等,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少陽脈和厥陰脈是木火的臟腑,容易出現熱症;陽明脈是水穀的海洋,胃氣直接穿透咽喉,因此陽明脈的火氣最為旺盛。要辨別這些情況,可以觀察其是否由情緒鬱悶和憤怒引起,如果是,多屬少陽脈和厥陰脈;如果是因為食用過多肥厚、辛辣和熱性食物引起,則多屬陽明脈。
對於這種疾病的患者,多數應以實火論治。然而,少陰脈的情況不同,少陰脈在橫骨處結合,最終到達會厭,連接舌根。當陰火向上沖擊,通常會形成喉痹。但少陰脈的火氣有虛實之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確實是實火,會有火氣的症狀和脈象,比較容易辨別。如果是由於過度飲酒和縱慾導致真陰損耗,這是腎臟虛火的表現,必須滋補腎水。
另一種情況是下焦虛火,導致上焦陽氣過盛,這是無根之火,也是腎臟真寒的表現,必須溫補命門。這些不同的經絡和虛實情況,是後人罕見的知識。唯獨褚氏遺書中有「上病察下」的說法,確實是洞察病情的智慧之言。
喉痹這一疾病,儘管古籍中有十八種辨別方法,古人普遍認為是由火氣引起,然而,喉痹雖然多由火氣所致,但也存在非火氣引起的案例,這一點必須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