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成》~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類經》咽喉經絡藏象
任脈至咽喉,督脈入喉(俱經絡二十七),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藏象十七)。足陽明循喉嚨,手太陽循咽,足少陽循喉嚨。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手少陰支者上挾咽(俱經絡二),足少陽之別上挾咽。足陽明上循咽,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太陽循喉嚨(俱經絡三)。
足陽明挾咽之動脈(經絡十),上焦咽以上(經絡二十三)。手厥陰出循喉嚨,手陽明上循喉嚨(經絡三)。
白話文:
任脈到達咽喉部位,督脈進入喉部(這兩條脈絡都屬於二十七種主要經絡之一)。衝脈和任脈在咽喉處交會(根據臟腑理論中的第十七點)。足陽明胃經沿著喉部行進,手太陽小腸經沿著咽部行進,足少陽膽經也沿著喉部行進。足厥陰肝經沿著喉部後方行進,然後向上延伸到頭頂。手少陰心經的一個分支向上夾住咽部(此兩條脈絡皆屬於二種分支經絡)。足少陽膽經的另一分支也向上夾住咽部。足陽明胃經向上沿著咽部行進,而足太陰脾經在此與足陽明胃經相合,再向上行至咽喉部位形成結節。手少陰心經的主脈向上行至喉部,手太陽小腸經同樣沿著喉部行進(這兩條脈絡都屬於三種主要經絡之一)。
足陽明胃經夾住咽部的動脈(屬於十種重要經絡之一),上焦的部位從咽部往上(這屬於二十三種主要經絡之一)。手厥陰心包經向外沿著喉部行進,手陽明大腸經向上沿著喉部行進(這兩條脈絡都屬於三種主要經絡之一)。
3. 嗌
足太陰脈絡嗌(疾病十三)。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連接咽喉部位,與十三種咽喉相關的疾病有關。
4. 會厭
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合利。厭大而厚,則開合難,其氣出遲。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俱針刺四十五)。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
白話文:
如果會厭小且薄,那麼發聲快速,其開閉作用順利。但如果會厭大且厚,則開閉困難,氣流釋放會慢。足部的少陰經脈,連接至橫骨,最終到達會厭(這部分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四十五次)。會厭的脈絡向上連接任脈,在天突穴處施治,就能啟動會厭的功能(天突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匯點)。
5. 咽與喉各異
《靈樞》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者,音聲之開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
白話文:
《靈樞》這部書裡有提到:「咽喉是食物和飲水通過的通道。喉嚨則是氣息進出的地方。會厭就像是發聲的門戶。口脣就像是控制聲音的門扇。舌頭則是發聲的機關。懸雍垂則是控制發聲的開關。額部的竅孔,是分氣排泄的地方。而橫骨,這是神氣運作的地方,也是負責舌頭活動的部位。」
6. 咽喉
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硬者居前,是謂喉嚨。
白話文:
人的喉部有兩部分,一個柔軟,一個堅硬。柔軟的部分位於後方,我們稱之為咽喉;而堅硬的部分則在前方,被稱作喉嚨。
7. 會厭
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壓,故謂之會厭。能開能合,聲由以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描述「會厭」,它是位於喉嚨間的一層薄膜。這層薄膜四周會聚一起,上方連接著懸雍(也就是俗稱的小舌)。之所以我們吞嚥食物和呼吸空氣的過程能夠順利而不混亂,全靠會厭的遮蓋和控制,因此被稱為會厭。它具有開合的功能,聲音的發出也與之有關。
8. 懸雍
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咽間要會,故謂之關。
白話文:
一般俗稱的小舌,位於呼吸道的要道,是咽喉部位的重要交會點,因此被稱之為關卡。
9. 頏顙
頏,頸也。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
白話文:
"頏"指的是脖子。"顙"則是脖子中間的咽喉部位,位於咽喉上方,懸雍垂的後方,張開嘴巴就可以看到的地方。顙的前方有一個孔,與鼻子相通,因此這是呼吸空氣交換的地方。
"頏"就是我們所說的脖子。"顙"指的是脖子中間的咽喉部分,具體位置在咽喉的上方,以及懸雍垂的後面,只要張開嘴巴就能看得到。在顙的前面有一個孔洞,這個孔洞和鼻子相連通,所以它是我們呼吸時空氣進出的通道。
10. 橫骨
即喉上之軟骨也。下連心肺,故為神氣之所使,上連舌本,故主發舌機。
《內經》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又曰:地氣通於嗌。
嗌謂咽喉下,接連胸中肺氣葉之間也。嗌即咽之底處也。
喉者,候也。咽者,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咽皎然明白(《得效》),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氣之所通。咽以候物,喉以候氣,理一而分殊也(《直指》)。咽者,咽物之門戶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橫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喉部上方的軟骨。
這軟骨下方連結心臟和肺部,因此是身體裡神氣運作的地方;上方則連著舌根,所以控制著舌頭的活動。
根據《內經》記載:喉部主管天空的氣息,咽部則主管大地的氣息。又說:大地的氣息通過咽部。
咽部指的是咽喉下方,緊接胸腔中肺部氣管的部位。咽部實際上就是咽喉的底部。
喉部,有如守門人。咽部,則是通道。咽部連結胃部的三個區域,負責將食物送入胃中,因此用來吞嚥食物。喉部連結五臟並與肺部相聯,因此用來感知氣息。氣息由喉部感知,食物由咽部吞嚥,這是個道理相同但功能不同的過程。咽部是胃部的入口,而喉部則是肺部氣息的通道。咽部用來吞嚥食物,喉部則感知氣息,兩者雖同出一理,但功能卻各有不同。咽部,正是吞嚥食物的門戶。
11. 咽喉會厭與舌其用不同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嚥氣通於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合,掩其喉,則其食下,不掩則其喉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開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白話文:
咽喉、會厭和舌頭,這四樣器官雖然位於同一個區域,但各自的功能卻大不相同。喉部負責吸入氣體,因此可以說它的功能是連接天空;咽部則負責吞食食物,所以其功能可以說是連結大地。會厭位於這些部位的上方,負責控制開合,當它蓋住喉部時,食物就能順利下嚥;若沒有蓋好,就可能導致食物進入錯誤的通道,造成危險。只有當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才能正確地開啟喉部讓食物通過。這四種器官相互配合工作,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功能,飲食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12. 咽喉度數
《靈樞》經曰: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子和)。
仙經曰:絳宮重樓十二級,人之喉嚨有十二節(《養性》)。
白話文:
根據《靈樞》這本醫書所記載:咽喉的入口部分重量是十兩,寬度為二寸半,從咽喉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而喉嚨部分的重量則為十二兩,寬度為二寸,全長一尺二寸(子和所述)。
另外,仙家的典籍記載:人體內的絳宮(心臟)有如十二層的樓閣,同樣地,人的喉嚨也有十二個節點(《養性》所記)。
13. 經義
《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經脈篇》曰: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
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嗌腫喉痹。
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
腎足少陰也。是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嗌乾。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奇病篇》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厥病篇》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雜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熱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中,下去端如韭葉。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嗌中痛,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司天三之氣,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陰司天,嗌乾腫上。
《至真要大論》云:歲太陰在泉,嗌腫,喉痹。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太陰之勝,喉痹項強。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喉痹,頭痛,嗌腫。
白話文:
【經義】
《憂恚無言篇》指出:咽喉是食物和飲料通過的道路,而喉嚨則是氣息上下流通的地方。
《陰陽別論》說明:當陰與陽失調結合,就會導致喉部疼痛。
《厥論》表示:當手陽明和少陽兩條經脈出現逆亂,可能會引發喉部疼痛和咽喉腫脹。
《經脈篇》提到:足陽明經的分支向上連接頭部和頸項,匯合各條經脈的氣息,向下則連接喉嚨。若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喉部疼痛和聲音嘶啞。
三焦,即手少陽經,若運作不正常,會導致咽喉腫脹和喉部疼痛。
小腸,即手太陽經,運作不正常時,會引起咽喉疼痛和頜部腫脹。
腎,即足少陰經,若出現問題,會造成口熱、舌乾、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和咽喉乾燥或疼痛。
《骨空論》表示:督脈若出現問題,會導致咽喉乾燥。
《五音五味篇》指出: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沿著背部內部向上行進,形成全身經絡的海洋。其中浮在外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到達咽喉,分開後再環繞嘴脣和口腔。
《脈解篇》指出:厥陰經脈出現嚴重問題時,會導致咽喉乾燥和體內過熱,因為陰陽失調導致了身體過熱,所以咽喉會乾燥。
《奇病篇》說明:肝臟是身體的總司令,其決策取決於膽囊,而咽喉則是肝臟的使者。
《厥病篇》提到:咽喉乾燥,口中熱如膠狀物,應從足少陰經入手治療。
《雜病篇》指出:如果喉部疼痛無法說話,應從足陽明經治療;若能說話,則應從手陽明經治療。
《熱病篇》指出:喉部疼痛,舌頭捲縮,口中乾燥,心情煩躁,心痛,手臂內側疼痛,甚至無法觸及頭部,應從小手指和無名指的指甲中治療,從指尖往下如韭菜葉的長度。
《繆刺論》指出:當邪氣侵入手少陽的絡脈,會導致喉部疼痛,舌頭捲縮,口乾舌燥,心煩意亂。應從中指和無名指的指甲上治療,從指尖往下如韭菜葉的長度,左右手各一次。若邪氣侵入足少陰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無法吞嚥食物,無故易怒,氣血上沖至胸膛,應從腳底中央的脈絡治療,每側三次。若咽喉中間疼痛,無法吞嚥,甚至吐痰困難,應從腳踝前的然骨部位治療,出血立即停止,左邊問題治右邊,右邊問題治左邊。
《六元正紀大論》指出:當少陽星宿主管第三季節時,可能會出現喉部疼痛,眼睛紅腫,易突然死亡。當少陰星宿主管天空時,可能會出現咽喉乾燥,腫脹,呼吸困難。
《至真要大論》指出:當太陰星宿在水源主管時,可能會出現咽喉腫脹,喉部疼痛。當太陽星宿在水源主管時,寒冷氣候佔優勢,人民可能出現咽喉疼痛,頜部腫脹。當太陰星宿佔優勢時,可能會出現喉部疼痛,頸部僵硬。當少陽星宿主管天空時,如果受到外界影響,可能會出現皮膚發紅,喉部疼痛,頭痛,咽喉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