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成》~ 卷四 (2)
卷四 (2)
1. 實熱腫痛
清咽利膈湯《金鑑》
牛子,連翹,防風,荊芥,梔子,桔梗,元參,云連,銀花,黃芩,薄荷,甘草,西莊,朴硝,淡竹葉,同煎
黃連瀉心湯
黃連,山梔,荊芥,黃芩,連翹,木通,薄荷,牛子,甘草,燈心(二十根),食後服
廣筆鼠占湯
生地,貝母,元參,甘草,牛子,花粉,射干,連翹,殭蠶,苦竹葉(二十片),同煎
金花丸《紫珍》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自利去大黃,加山梔)
抽薪飲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黃柏,枳殼,澤瀉,甘草
徙薪飲
廣皮,黃芩,寸冬,芍藥,黃柏,雲苓,丹皮
清涼散《金鑑》,吹藥。
硼砂,人中白,川連,薄荷,青黛,冰片
綠袍散
川柏(米泔水泡,曬乾為末),豆根,青黛
清上丸《尊生》,治喉中一切熱毒。
熊膽(一分),明雄(五分),硼砂(一錢),薄荷葉(五錢),青鹽(五分),膽礬(少許),蜜丸壓舌下化入。
柳花散《心悟》,治喉瘡,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諸症。
洋黛,蒲黃(炒),黃柏(炒),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硼砂(五錢)
冰片散《心悟》
冰片(一錢),硼砂(五錢),明雄(二錢),黃柏(蜜炙,三錢),靛花(二錢),炙草(三錢),雞內金(燒存性,一錢),人中白(煅,五錢),川連(二錢),元明粉(二錢),銅青(煅,五分),蒲黃(炒,三錢),共細末吹之。
一方加牛黃,熊膽,珍珠(各一錢),兒茶(八分),麝香(三分)
白降雪散《金鑑》,治緊喉風諸症。
石膏(一錢五分),硼砂(一錢),芒硝,膽礬(各五分),元明粉(三分),冰片(二分)
冰梅丸《寶鑑》
治十八種喉痹俱效,又治喉風腫痛,如神。
天南星(三十五個),大半夏(四兩),白礬(四兩),白鹽(四兩),防風(四兩),桔梗(二兩),朴硝(四兩),甘草(一兩),大梅實(一百個),先將硝鹽水浸一伏時,然後將各藥研碎入水拌勻,方將梅實置水中,其水淹過梅實三指為度。浸七日,取出曬乾。又入水中浸透,曬乾,以藥水盡為度。
將梅實入封磁瓶密封,起霜如白衣者佳。用時綿裹含口內,徐徐咽汁,痰出即愈。
白話文:
[對於實熱引起的腫痛]
-
『清咽利膈湯』:根據《金鑑》,組成包括牛蒡子、連翹、防風、荊芥、梔子、桔梗、玄參、黃連、銀花、黃芩、薄荷、甘草、西莊、朴硝、淡竹葉,一起煎煮服用。
-
『黃連瀉心湯』:由黃連、山梔、荊芥、黃芩、連翹、木通、薄荷、牛蒡子、甘草和燈心草(約20根)組成,飯後服用。
-
『廣筆鼠佔湯』:生地、貝母、玄參、甘草、牛蒡子、花粉、射干、連翹、僵蠶、苦竹葉(約20片),一同煎煮。
-
『金花丸』: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如果有自利情況則去掉大黃,加入山梔)。
-
『抽薪飲』:黃芩、石斛、木通、梔子、黃柏、枳殼、澤瀉、甘草。
-
『徙薪飲』:陳皮、黃芩、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
-
『清涼散』:硼砂、人中白、黃連、薄荷、青黛、冰片,用於吹撒。
-
『綠袍散』:川柏(用米泔水浸泡,曬乾磨成粉末)、豆根、青黛。
-
『清上丸』:熊膽(約1/10兩)、明雄(約5/10兩)、硼砂(約1錢)、薄荷葉(約5錢)、青鹽(約5/10兩)、膽礬(少許)、蜜丸,放在舌下使其溶解。
-
『柳花散』:洋黛、蒲黃(炒)、黃柏(炒)、人中白(各約1兩)、冰片(約5/10兩)、硼砂(約5錢),治療喉瘡、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等症狀。
-
『冰片散』:冰片(約1錢)、硼砂(約5錢)、明雄(約2錢)、黃柏(蜜炙,約3錢)、靛花(約2錢)、炙草(約3錢)、雞內金(燒存性,約1錢)、人中白(煅,約5錢)、川連(約2錢)、元明粉(約2錢)、銅青(煅,約5/10兩)、蒲黃(炒,約3錢),混合細末後吹撒。另一個配方添加牛黃、熊膽、珍珠(各約1錢)、兒茶(約8分)、麝香(約3分)。
-
『白降雪散』:石膏(約1錢5分)、硼砂(約1錢)、芒硝、膽礬(各約5分)、元明粉(約3分)、冰片(約2分),治療緊喉風等症狀。
-
『冰梅丸』:治十八種喉痹皆有效,亦治喉風腫痛。使用天南星(35個)、大半夏(4兩)、白礬(4兩)、白鹽(4兩)、防風(4兩)、桔梗(2兩)、朴硝(4兩)、甘草(1兩)、大梅實(100個)。首先用硝鹽水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將各藥研碎並與水拌勻,再將梅實放入水中,水淹過梅實約三指深度。浸泡七天後,取出曬乾。再次放入水中浸泡至完全吸水,再曬乾,直到藥水用完。最後將梅實放入封閉的陶瓶中密封,起霜如白衣的品質更佳。使用時,用棉布包裹含在口中,慢慢吞下汁液,痰出即愈。
2. 虛熱腫痛
甘露飲《局方》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本事方》加犀角,甚有道理。
知柏地黃湯,玄麥地黃湯。
一陰煎《全書》
生地,熟地,芍藥,寸冬,甘草,牛膝,丹參
二陰煎
生地,寸冬,棗仁,甘草,元參,云連,茯苓,木通
四陰煎
生地,寸冬,白芍,百合,沙參,雲苓,甘草
加減一陰煎
生地,芍藥,寸冬,熟地,知母,全皮,炙草
白話文:
【虛熱腫痛】
-
甘露飲:根據《局方》的配方,使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和甘草。《本事方》中還建議加入犀角,這確實有其道理。
-
知柏地黃湯以及玄麥地黃湯。
-
一陰煎:根據《全書》的配方,使用生地、熟地、芍藥、寸冬、甘草、牛膝和丹參。
-
二陰煎:使用生地、寸冬、棗仁、甘草、元參、雲連、茯苓和木通。
-
四陰煎:使用生地、寸冬、白芍、百合、沙參、雲苓和甘草。
-
加減一陰煎:使用生地、芍藥、寸冬、熟地、知母、全皮和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