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備要》~ 卷一 證治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證治 (1)

1. 脈候

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痛處瘡疽之證也。

洪大之脈,其主血實積熱瘡腫,凡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兼自利,尤為凶矣。

數脈主熱,浮而數者為表熱,沉而數者為裡熱。諸係數之脈應發熱而反惡寒者癰疽也。仲景曰,數脈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數者,生瘡也。凡諸瘡脈至洪數,其內必有膿也。

實脈主邪盛,邪氣盛則實也,瘡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虛人,則最忌之,以正不勝邪也。

滑脈為陽,或為熱,或為虛。瘡疽得此,膿未成者可內消;膿已潰者宜托裡。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散脈為血虛,有表無里也。凡瘡毒膿潰之後,脈見洪滑粗散而煩痛不除者,難治。以其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其浮散無根也。

長脈主陽氣充實。傷寒得之,將欲汗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長則氣治也。

芤脈主陰虛血虛。膿潰後得之為宜,以脈病相應也。

弦脈主肝邪。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內寒外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主切痛積闢。凡瘡疽得此,則氣血留滯,邪結不散,多為痛也。

短脈主虛。經曰短則氣病,以其乏胃氣也。瘡瘍脈短真氣虛也,諸病見之皆為難治,尤不可攻也。

澀脈主血虛氣澀,瘡瘍潰後得之,無妨。

沉脈為陰,瘡瘍得之,邪氣深也。

遲脈主陽氣不足,瘡瘍得之,潰後自愈。

緩脈無邪,長而緩者,百病皆宜,瘡瘍得此則易愈,以其有胃氣也。

弱脈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之脈,凡沉遲濡弱者,皆窒托裡。

微脈主虛,真氣復則生,邪氣勝則死。瘡瘍潰後,微而和者,將愈也。

細脈主陽衰。瘡腫脈細而沉者,裡虛而欲變證也。

虛脈空而無力。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瘍得之,只宜托裡養血補氣也。

軟脈少神,元氣弱也。凡瘡瘍之脈,但見虛遲軟弱者,悉宜補虛排膿托裡。

牢脈堅強,陰之虧也。凡瘰癧結核之類,診得牢脈者,皆不可內消也。

以上促之脈,凡陰衰則促,陽衰則結。大抵結促之脈,由氣血俱虛而斷續者居多。瘡瘍得之,多宜托裡。然有素稟結促者,又當以有力無力,辨其虛實,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不補。

以上癰疽脈二十二種,大都微弱虛細遲緩短澀者,必氣血皆虛,形精不足,俱當用補用托,不可妄攻,無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結促等脈,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實論治,必須詳審形症,或攻或補,庶無誤也。

齊氏曰:瘡瘍之證,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又曰,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數者,虛也。

河間曰:脈沉實者,其邪在臟;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齋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

2. 部分

毒見於背,見於腦,中屬督脈,傍屬足太陽經。見於鬢,屬手足少陽經。見於眉,屬手足太、少陽經。見於頤、見於髭,屬手足陽明。見於腮頜,屬手陽明經。見於顴,屬手太陽經。見於穿襠,屬督衛任三經。

見於腿外跗,屬足三陽,內跗屬足三陰。見於臂,從手背赤肉,屬手三陽;從手心白肉,屬手三陰。見於乳,內屬陽明;外屬少陽;頭屬厥陰。逐部推求,治療自驗。

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瘍,理宜預防,以其氣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少陽更有相火,遞用驅毒之劑,禍不旋腫。

訣曰:「多血多氣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無異。」記此則知氣血多少之異矣。

3. 五指經脈所屬

大指屬肺,食指屬大腸,中指屬心包,無名指屬三焦,小指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

4. 引經報使

手太陰肺:桔梗升麻白芷蔥白

手陽明大腸: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足陽明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

足太陰脾:升麻,蒼朮,葛根,酒芍;

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手太陽小腸:藁本羌活黃柏

足太陽膀胱:麻黃,黃柏(行下),羌活(行上);

足少陰腎:獨活肉桂知母,細辛;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丹皮;

手少陽三焦:上柴胡,中連翹,下青皮地骨皮

足少陽膽:上川芎,柴胡,下青皮;

足厥陰肝:青皮,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太陽倍羌活、防風,陽明倍白芷、升麻,少陽倍柴胡;太陰加白芷、升麻,少陰只宜獨活,厥陰加青皮、柴胡,皆佐以肉桂,庶藥力直達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