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聖雄黃膏

抵聖雄黃膏

DI SHENG XIONG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0%
胃經 14%
心經 13%
肺經 11%
腎經 9%
膽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1%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古人認為其可驅除蛇蟲,用於治療瘡瘍、濕疹、疥癬等皮膚病,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止癢消腫之效。
  2. 化腐生肌: 雄黃具有一定的化腐生肌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在抵聖雄黃膏中,雄黃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潰瘍癒合。

因此,雄黃在抵聖雄黃膏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治療皮膚病的關鍵藥材之一。

中藥方劑「抵聖雄黃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是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鉛丹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素引起的病症有顯著效果。其主要作用是解毒,幫助方劑改善毒素相關症狀。鉛丹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毒素引起的問題上效果更加明顯。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配合雄黃外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瘡瘍腫毒等病症。
  2. 消腫止痛:乳香能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減輕炎症反應,減輕腫脹和疼痛。與雄黃搭配使用,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乳香的加入,可以協同雄黃發揮更大的藥效,提高抵聖雄黃膏的療效。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抵聖雄黃膏以雄黃為主藥,具有殺蟲止癢、消腫生肌的作用,而沒藥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2. 促進癒合:沒藥還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可以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並預防感染。抵聖雄黃膏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等外傷感染,加入沒藥可以幫助傷口更快癒合,減少感染的風險。

抵聖雄黃膏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密陀僧性寒,能清熱解毒,與雄黃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共同對抗外感熱毒,如瘡瘍腫毒、濕疹等。
  2. 收斂生肌:密陀僧亦具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傷口感染,配合雄黃的殺菌作用,共同促進傷口快速修復。

抵聖雄黃膏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以增強藥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有助於治療因外感風寒、痰濁阻竅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2. 活血通絡: 麝香性溫,入心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抵聖雄黃膏中加入麝香,可起到疏通經絡、醒神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緩解因寒氣凝滯引起的疼痛。

此外,丁香亦具備殺蟲止癢作用,對於治療皮膚病、蟲咬等症狀,亦有一定功效。

在抵聖雄黃膏中,丁香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解毒止痛的目的,對於治療寒濕性疾病、皮膚病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雄黃毒性: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斂陰止汗、柔肝止痛等功效。雄黃性溫熱,毒性較大,白芍可緩解雄黃的燥熱之性,降低其毒副作用,保護患者肝脾,避免藥物過於刺激。
  2. 協調藥性: 白芍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好地發揮抵聖雄黃膏的功效。白芍能柔肝止痛,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消腫止痛,治療皮膚病。

抵聖雄黃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歸肺、肝經,具有止血、生肌、消腫等功效。雄黃膏本身具有殺菌止癢作用,白芨的加入可增強止血生肌效果,加速傷口癒合。

2. 促進癒合: 白芨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配合雄黃的殺菌消炎作用,可有效預防感染,使傷口更快恢復。

因此,白芨的加入使抵聖雄黃膏的功效更全面,在治療瘡瘍、燒燙傷等方面更具優勢。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白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由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痛,與雄黃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
  2. 引藥入瘡,增強療效:白蘞味苦,性寒,入肝經,能引導藥力深入瘡瘍部位,促進其他藥材的滲透吸收,提高藥效,使治療更為有效。

抵聖雄黃膏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抵聖雄黃膏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等皮膚病,白芷可以配合雄黃等藥物,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並消散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2. 行氣活血,通鼻竅: 白芷還具有行氣活血、通鼻竅的功效。抵聖雄黃膏中常加入白芷,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達到治療效果。同時,白芷可以改善鼻塞等症狀,提高藥效。

抵聖雄黃膏方劑中包含不灰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不灰木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有效抑制雄黃的毒性,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
  2. 消腫止痛: 不灰木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雄黃膏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因此,不灰木在抵聖雄黃膏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既能抑制雄黃毒性,又能促進傷口癒合,保障治療安全和療效。

抵聖雄黃膏方劑中包含血餘炭,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清熱解毒:血餘炭為動物骨骼經高溫煅燒後的炭化物,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化解毒素,消炎止痛。抵聖雄黃膏作為外用藥,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血餘炭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控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生肌止痛:血餘炭還具有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並能緩解傷口疼痛。抵聖雄黃膏中加入血餘炭,可使藥膏更有效地治療瘡瘍腫毒,達到止痛生肌之效。

抵聖雄黃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蜂蠟具有較強的封閉性,能有效地將藥物成分封閉在膏體中,避免藥物揮發,延長藥效,更能持久地作用於患處,提高療效。
  2. 促進藥物吸收: 蜂蠟與雄黃等藥物成分混合後,形成的膏體能更好地附著於患處,促進藥物滲透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蜂蠟還有滋潤皮膚的作用,可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抵聖雄黃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惡毒瘡腫」,即廣泛應用於多種毒性強、紅腫熱痛明顯的瘡瘍癰疽。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攻毒散結、消腫止痛」,適用於瘡毒蘊結、氣血壅滯之證,尤其針對瘡面頑硬、久不潰散或潰後腐肉不淨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攻毒殺蟲為核心

    • 雄黃(君藥):辛溫有毒,善解瘡毒、殺蟲闢穢,為古代治惡瘡要藥。
    • 密陀僧、黃丹:助雄黃燥濕解毒,兼收斂瘡面,防毒邪擴散。
  2. 活血化瘀以通滯

    • 乳香、沒藥、麒麟竭:三者協同,破血行氣、消腫生肌,解決瘡腫氣血壅滯之痛。
    • 亂髮(血餘炭)、槐條、柳條:取其「通絡散血」之性,傳統認為能引藥透達瘡毒深處。
  3. 清熱涼血輔助

    • 紅芍藥:雖言「紅芍」,然古方或指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 白及、白蘞、白芷:斂瘡生肌兼清熱,白芷另能排膿,助瘡毒外泄。
  4. 防腐生肌與賦形

    • 丁香、麝香:辛香走竄,穿透瘡毒結聚,兼具防腐之效。
    • 油蠟為基:以油煎藥,蠟固膏形,使藥力黏附瘡面,緩釋長效。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毒攻毒」為戰略,雄黃領銜直折瘡毒;輔以活血藥疏通局部氣血,防熱毒壅滯成腐;再配伍清熱收斂之品,調節瘡面濕熱與修復平衡。外用膏劑形式,使藥力直達病所,尤適合古代缺乏外科清創條件下之頑固瘡瘍。其組方邏輯體現「解毒—活血—生肌」三階梯治療思維,屬攻邪為主、兼顧修復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細研),黃丹2兩,乳香1分(細研),沒藥1分(細研),麒麟竭1分(細研),密陀僧半兩(細研),麝香半分(細研),丁香半分(末),紅芍藥1分(銼),白及1分(銼),白蘞1分(銼),白芷1分(銼),不灰木1分(銼),槐條21寸,柳條21寸(冬用根,夏用條,並亂發都1處,水浸1日,漉出),亂發如球子大(淨洗)、油半斤,蠟4兩。
上藥從芍藥以下以油煎,令白芷焦赤,濾去滓,入蠟並雄黃以下八味,不住手以柳木蓖攪,候色變黑,即傾入瓷盤中。
看瘡大小,塗於故帛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雄黃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雄黃1兩(細研),黃丹2兩,乳香1分(細研),沒藥1分(細研),麒麟竭1分(細研),密陀僧半兩(細研),麝香半分(細研),丁香半分(末),紅芍藥1分(銼),白及1分(銼),白蘞1分(銼),白芷1分(銼),不灰木1分(銼),槐條21寸,柳條21寸(冬用根,夏用條,并亂發都1處,水浸1日,漉出),亂發如球子大(淨洗),油半斤,蠟4兩。 主治:一切惡毒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