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貼灸膏

神效貼灸膏

SHEN XIAO TIE JI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7%
心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0%
胃經 8%
膽經 6%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消炎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寒祛風、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白芷可以有效緩解。

二、活血化瘀: 白芷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在神效貼灸膏中加入白芷,可以發揮其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對於體虛乏力、容易感冒、氣虛外感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貼灸膏多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而黃耆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
  2. 促進血液循環: 黃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神效貼灸膏中加入黃耆,可以增強其補氣固表、活血止痛的效果,提高藥效。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貼灸膏多用於治療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細辛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細辛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艾葉、薑等溫熱藥物配合,可增強溫經散寒作用;與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神效貼灸膏」中添加「防風」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消腫: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貼灸膏多用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防風可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防風常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例如白芷、蒼朮等,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溫經散寒的作用,提升貼灸膏的整體療效。

總之,防風在「神效貼灸膏」中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的關鍵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使之更適合治療風寒濕痹等疾病。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功效。貼灸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川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疏散風寒: 川芎亦可疏散風寒,祛除外邪。貼灸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川芎能協同其他藥材,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因此,川芎在神效貼灸膏中發揮着重要的活血化瘀、疏散風寒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鎮痛、解痙、活血化瘀的功效。貼灸膏通常用於治療疼痛、腫脹等病症,白芍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腫止痛。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調節藥性,增強療效。例如,白芍可以與辛溫的藥材配伍,緩解辛溫藥的燥熱之性,防止藥物對身體造成傷害,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神效貼灸膏」中加入「沒藥」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沒藥味苦、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

貼灸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疼痛。此外,沒藥的生肌斂瘡作用,也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乳香在中藥方劑「神效貼灸膏」中,主要扮演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角色。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同時,乳香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在「神效貼灸膏」中,乳香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神效貼灸膏」中包含「零陵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止痛: 零陵香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在貼灸膏中,可有效緩解因寒濕、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例如腰腿疼痛、風濕痹痛等。
  2. 祛風除濕: 零陵香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效果。在貼灸膏中,可以針對因風濕寒邪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

因此,「零陵香」在「神效貼灸膏」中,可發揮溫經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有效改善各種疼痛症狀。

神效貼灸膏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所得,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炭化過程使其具有更強的吸附能力,能吸附瘀血、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減輕疼痛腫脹。
  2. 溫經散寒: 血餘炭性溫,可溫經散寒,對於寒邪凝滯導致的疼痛、痺痛等症狀有良好效果。貼灸膏中加入血餘炭,可增強其溫經散寒作用,促進藥效發揮。

中藥方劑「神效貼灸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是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鉛丹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病症有顯著效果。其主要作用是解毒,幫助方劑改善毒素相關症狀。鉛丹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毒素引起的問題上效果更加明顯。

神效貼灸膏中添加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黏著性及延緩藥效釋放: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著性,可使膏藥緊貼皮膚,避免藥物脫落,並能延長藥效的釋放時間。
  2. 保護作用及潤滑功效: 蜂蠟能形成一層薄膜,保護皮膚免受外界刺激,同時也能防止藥物刺激皮膚。此外,蜂蠟還具有潤滑作用,可減輕膏藥在使用過程中的摩擦,提升患者舒適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貼灸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膏方載其主治「湯火傷」,乃針對古代常見之熱湯、火焰灼傷所設。其功效推測為清熱解毒、斂瘡生肌、活血止痛。傳統中醫認為,火毒灼傷肌膚後,易致氣血壅滯、血肉腐敗,需以涼血活血之品外敷,佐以生肌斂瘡之藥,促使傷口癒合。此膏以油蠶為基質,形成保護膜,兼具滲藥透皮之效,符合古代對外用膏藥「隔絕外邪、緩釋藥力」的製劑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定痛生肌

    • 乳香、沒藥為核心,二者均具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尤擅治瘡瘍潰後久不收口。
    • 血餘炭(血余)止血斂瘡,兼能化瘀,古人謂其「燒灰外用,可長肉消風」。
  2. 清熱解毒、祛風消腫

    • 白芷、防風辛散透表,能祛肌膚風熱,減輕灼傷後紅腫熱痛。白芷另具排膿生肌之效。
    • 黃耆益氣托毒,助瘡瘍膿潰後新肉生長,與活血藥相配,調整局部氣血。
  3. 溫通經絡、助藥透達

    • 細辛、芎藭辛溫走竄,雖非直接治火毒,然可「反佐」寒涼之傷,避免氣血冰伏,並引諸藥透入肌腠深層。
  4. 賦形與修復

    • **黃丹(鉛丹)**雖有毒,但古代廣泛用於瘡瘍收濕斂瘡,與油脂結合後生成鉛皂,可增強膏藥黏附性。
    • 黃蠟、真油(麻油或桐油)為膏基,滋潤肌膚、防止乾裂,並延緩藥效釋放。

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以「通、斂、護」為綱:

  • :以乳香、沒藥、芎藭等活血通絡,改善灼傷後局部氣血瘀阻。
  • :黃丹、血餘炭收濕斂瘡,防止創面滲液腐潰。
  • :油蠶形成物理屏障,減少外界刺激,同時緩釋藥物。

全方寒溫並用,符合中醫「火毒鬱於肌表,需散而解之」的治療邏輯,而非單純清熱涼血,體現古代外科用藥「動靜結合」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芷2兩,黃耆2兩,細辛2兩,防風2兩,芎藭2兩,芍藥2兩,沒藥2兩,乳香2兩,零陵香2兩,血余2兩,黃丹6兩,黃蠟半兩,真油16兩。
上(口父)咀,綿裹納油鐺內,慢火煎,滴水中成珠不散,以綿濾去滓,次入黃丹、黃蠟,以柳篦攪不住手,成黑色放冷看硬軟,沒藥、乳香別細研納膏中,更攪成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貼灸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禦醫撮要》。 組成:白芷2兩,黃耆2兩,細辛2兩,防風2兩,川芎2兩,芍藥2兩,沒藥2兩,乳香2兩,零陵香2兩,血餘2兩,黃丹6兩,黃蠟半兩,真油16兩。 主治:湯火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