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膏

連翹膏

LIAN QI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3%
腎經 9%
胃經 9%
膽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連翹膏中含有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狀,連翹可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配伍增效: 連翹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例如金銀花、板藍根等,共同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連翹膏中添加連翹,充分利用了其藥性,使其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方面發揮更佳的效果。

連翹膏中添加豬脂膏,主要原因如下:

  1. 潤燥滑腸:連翹性寒,擅解毒消腫,但易傷津液。豬脂膏性潤滑,可緩解連翹的燥性,滋潤腸道,利於藥物滑利下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及腸胃。
  2. 增強藥效:豬脂膏具有滋潤、保護的作用,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皮膚和黏膜,提高藥物療效,更好地發揮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連翹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連翹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氣傷正。黃耆性溫,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可中和連翹的寒性,避免過度傷正,並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2. 扶正祛邪:連翹主要針對外感熱毒,而黃耆則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正氣充沛,從而更好地抵抗外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連翹膏中加入黃耆,不僅能減輕藥性寒涼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更能有效提升療效。

在中藥方劑[連翹膏]中,鉛丹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鉛丹可以幫助清除體內寄生蟲,對於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等問題有一定效果。但鉛丹為有毒藥材,使用時需遵醫囑。

連翹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連翹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相輔相成,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2.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 白芷還具有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連翹膏中加入白芷,可擴大藥物療效,使之更適用於風熱犯肺、熱毒壅盛等病症的治療。

在中藥方劑[連翹膏]中,白芨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血、生肌長肉的功效。白芨可以幫助促進傷口愈合,對於治療外傷、潰瘍等問題有一定效果。此外,白芨還能幫助減少組織液滲出,有助於消腫。

連翹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連翹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白蘞亦具清熱解毒之效,且能消腫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有效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白蘞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修復和癒合。連翹則能清熱解毒,消散瘀血,二者協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連翹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連翹膏常用於治療癰疽瘡瘍、跌打損傷等症,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 乳香還具有行氣止痛之效。連翹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藥材,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連翹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原因如下:

  1. 增強藥效: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與連翹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促進傷口癒合。
  2. 黏合固形: 松香具有黏性,能將膏藥中的其他藥材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使膏藥不易散落,保持藥效,方便使用。

連翹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稠劑: 蜂蠟本身具有較強的黏性,加入後能使膏體變得更加稠密,不易流動,方便外用塗抹,並有助於藥物長時間停留在患處,提高療效。
  2. 保護作用: 蜂蠟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可以隔絕空氣和水分,有助於保護患處,防止感染和刺激,同時亦能減輕藥物的刺激性,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因此,蜂蠟在連翹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有助於藥物的穩定和方便使用,更能提升療效和保護作用。

連翹膏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露蜂房性涼,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可促進瘡瘍消退,減輕疼痛。
  2. 消痰止咳、利咽開音: 露蜂房還具有一定的消痰止咳、利咽開音作用。對於因熱毒壅肺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連翹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血餘炭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協同連翹、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物,加強清熱瀉火、涼血消腫的效果,尤其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2. 止血生肌:血餘炭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創傷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對於連翹膏治療的瘡瘍潰爛、外傷出血等症有輔助作用。

連翹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連翹苦寒之性:連翹性寒,入肺經,善於清熱解毒,但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經,可補血活血,溫經止痛,有助於緩解連翹的寒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作用,與連翹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外感熱毒、血瘀等症。例如,當歸可改善連翹在治療咽喉腫痛時,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同時也利於連翹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連翹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連翹的燥熱之性: 連翹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痙攣等功效,可中和連翹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也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連翹善於清熱解毒,白芍則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兩者合用,可達到清熱解毒、養血柔肝的功效,對於一些熱毒熾盛、肝血不足的疾病,如瘡瘍腫毒、熱病發斑、月經不調等,具有更好的療效。

連翹膏中加入桂枝,乃因其「辛溫解表」之特性,可發揮以下作用:

  1. 溫陽散寒:連翹膏主治風熱感冒,若患者體質虛寒,寒邪侵襲,則桂枝溫陽散寒,助連翹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2. 調和營衛:桂枝可調和營衛之氣,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吸收,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總之,桂枝在連翹膏中起著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與連翹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感冒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翹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穿穴後」,即適用於癰疽潰瘍、背部膿瘍破潰後的階段,具排膿散毒、斂瘡止痛之效。其製劑為傳統「膏藥」型態,外敷於瘡面,透過局部滲透發揮藥力,促進膿液排出、消散餘毒,並緩解疼痛,加速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思路

    •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 連翹為君藥,清熱散結,為瘡家聖藥;輔以白芷白及白蘞,增強消腫生肌、斂瘡排膿之力。
      • 露蜂房攻毒散結,助連翹化解深層膿毒;亂髮灰(血餘炭)止血化瘀,兼吸附瘡面穢濁。
    • 活血止痛、生肌長肉
      • 乳香當歸白芍藥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黃耆益氣托毒,助新生組織生長。
      • 松脂黏合瘡口,形成保護層;青絹緋絹灰(絲質燒灰)具收澀之性,協助斂瘡。
    • 賦形與促滲
      • 豬脂羊脂黃丹(鉛丹)為傳統膏藥基質,既能黏附皮膚,又能緩釋藥性;黃丹另有解毒殺蟲之效。
      • 桂心辛溫通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他藥滲透。
  2. 製法與外治特性

    • 先以油脂溶出脂溶性成分(如芳香類藥物白芷、桂心),再逐步加入礦物藥(黃丹)及灰類藥(絹灰、髮灰),形成複合藥效。
    • 煎膏時「以柳木篦攪」避免沉澱,確保藥性均勻;「滴於冷處凝硬」測試黏稠度,使膏體貼敷時不易脫落。
  3. 整體作用原理

    • 此方結合「清解」與「修復」雙向調節:既化解殘留熱毒膿血,又透過活血益氣促進組織再生。
    • 外敷膏體形成物理屏障,減少外界感染,同時保持瘡面濕潤(類似現代濕潤癒合理念),避免過度乾燥妨礙癒合。

總結:連翹膏以「毒去則膿自排,血活則肉自生」為核心,針對癰疽後期「邪衰正虛」的病機,透過外治直達病所,體現中醫「煨膿長肉」的瘍科理論。

傳統服藥法


連翹1兩半,陳油1斤半,豬脂10兩,羊脂5兩,黃耆1兩半,黃丹14兩,白芷1兩半,白及1兩半,白蔥1兩半,乳香3分,松脂1兩半,蠟2兩,露蜂房1兩半,亂發灰半兩,青絹1尺2寸(燒灰),緋絹1尺2寸(燒灰),當歸1兩半,白芍藥1兩半,桂心1兩半。
排膿散毒止痛。
上件藥,先將油及豬羊脂,以微火煎,侯脂消盡,銼碎黃耆、白芷、連翹、蜂房、白及、白蘞、當歸、芍藥、桂心九味,下入油內,以微火煎,候藥黃黑色,次入松脂、蠟、乳香熔盡,即以綿絞去滓,再入鐺內煎,即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勿令住手,候藥變黑色,次下緋青絹灰,及頭髮灰,攪令勻,滴於冷處,凝硬得所,成膏,於瓷器內收。
用時旋於故帛上攤貼,日2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連翹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連翹1兩半,陳油1斤半,豬脂10兩,羊脂5兩,黃耆1兩半,黃丹14兩,白芷1兩半,白及1兩半,白蘞1兩半,乳香3分,松脂1兩半,蠟2兩,露蜂房1兩半,亂發灰半兩,青絹1尺2寸(燒灰),绯絹1尺2寸(燒灰),當歸1兩半,白芍藥1兩半,桂心1兩半。 主治:排膿散毒止痛。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穿穴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