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神湯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潤肺: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養神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天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改善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有助於安神定志,恢復睡眠。
二、養心安神:天門冬亦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養神湯中加入天門冬,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心神安定,改善睡眠質量。
養神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其能滋養心陰,緩解心悸失眠,並能潤燥止咳,改善由肺陰不足引起的呼吸道問題。這些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與養神湯的整體功效相符。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增效:養神湯通常會搭配其他藥材,如百合、酸棗仁等,共同發揮滋陰養心、安神定志的功效。麥門冬與這些藥材相配,可以互相促進,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神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改善神經衰弱: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其補血功效可改善因血虛導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神經衰弱症狀,進而達到養神安神的目的。
-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 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利於改善頭昏腦脹、精神不振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進而提高睡眠質量,達到養神之效。
養神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心神不寧: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部供血,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寧心安神,促進睡眠:丹參能改善心臟功能,緩解心悸、胸悶等症狀,進而達到寧心安神、促進睡眠的作用。此外,丹參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幫助緩解因心火旺盛而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
綜上所述,丹參的加入能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促進睡眠,是養神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養神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痰火引起的咳嗽、痰多、失眠等症狀,川貝母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幫助安神養神。
- 養陰清熱,寧心安神:川貝母除了清熱化痰,還具有養陰清熱、寧心安神的功效。它可以滋陰潤燥,清心火,達到養心安神的目的,幫助改善因心火過旺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從而達到養神效果。
養神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心降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心瀉火、除煩安神之效。對於心火亢盛、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斂陰止汗:黃連還有收斂固澀之功,能斂陰止汗,對於因心火亢盛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黃連在養神湯中起到清心降火、安神定志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養神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養神湯多用於心脾兩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白朮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從而為心臟提供充足的營養,改善神經衰弱,提升睡眠質量。
- 燥濕健脾,益氣養神: 白朮能燥濕健脾,消除體內濕氣,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進一步增強人體正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腦供血,從而達到養神安神之效。
養神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的功效。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適用於因熱擾心神、心煩失眠等症狀。
知母的藥性偏寒,可以抑制心火過旺,幫助心神寧靜。同時,知母也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從而起到養神安神的作用。因此,知母是養神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養神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助消化吸收: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它能促進脾胃運化,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使藥材更易被人體吸收,進而達到更好的養神效果。
- 行氣解鬱,舒緩情緒: 陳皮具有行氣解鬱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有助於舒緩精神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從而達到養神目的。
養神湯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刺激腦神經,增強興奮性,對於因心脾兩虛、痰濕困阻而導致的神志不清、健忘、嗜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祛濕健脾:水菖蒲亦具備祛濕健脾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阻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痰多等症狀,從而促進機體氣血生化,增強體質,達到養神益智的效果。
總之,水菖蒲在養神湯方劑中扮演著開竅醒神、祛濕健脾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因心脾兩虛、痰濕困阻而導致的神志不清、健忘、嗜睡等症狀,達到養神益智的目的。
養神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其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的功效。五味子味酸,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性,可以 固護心氣,防止心神渙散。同時,五味子還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可以 滋養心脾,改善心神不寧。因此,五味子在養神湯中,可 協同其他藥材,發揮安神定志、益氣養心 的作用,達到滋養心脾、寧心安神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神湯]主治功效分析
總論:
綜觀以上古籍記載,可見「養神湯」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針對不同病因、症狀,由多位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衍化而來的一類方劑的統稱。其核心功效為養神安神,兼顧氣血、肝膽的調理。主要用於治療因勞神過度、思慮過多,導致的精神不振、失眠、項背強痛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勞神過度,氣血虧耗:
- 古籍中多次提及「勤讀誦,勞苦」、「思慮過度,傷其神明」。這說明該方劑主要針對因長期用腦,耗傷心神,導致氣血虧虛的病機。
- 養神安神:方中天門冬、麥門冬具有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功效,能補充因思慮耗損的陰液,為神經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 益氣補虛:部分方劑加入人參、黃耆、白朮等補氣藥,旨在健脾益氣,補益後天之本,以助氣血生成。
肝氣不舒,氣機鬱滯:
- 部分文獻指出「項筋腫急難伸」、「項強不能回顧」等症狀,往往與肝氣不舒、氣機鬱滯有關。
- 疏肝解鬱:方中常配伍柴胡、木香、麥芽等藥,具有疏肝理氣、解鬱散結的作用,使氣機調暢,筋脈得以濡養。
- 活血化瘀:當歸、丹參等活血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滯導致的經絡阻滯。
心火肝火上擾:
- 《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到「心火肝氣,上衝頭部,擾亂神經」,表明部分情況下,虛火上炎亦是病因之一。
- 清熱瀉火:黃連、知母、黃芩、黃柏等苦寒藥,可清瀉上焦之火,使心神安定。
- 鎮靜安神:部分方劑配伍龍骨、牡蠣、硃砂等重鎮安神藥,以穩定神經,平定心肝之火。
痰濁內阻,蒙蔽清竅:
- 部分文獻提及「痰熱客太陽經」或「痰涎」,這表明痰濁內阻亦是重要病理因素。
- 化痰開竅:川貝母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菖蒲則能化痰開竅、醒腦安神。陳皮、半夏等藥亦可燥濕化痰。
- 通暢氣機:通過化痰理氣,可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使氣機暢通,恢復神經的正常功能。
虛實夾雜,寒熱錯雜:
- 古籍記載的「養神湯」中,常可見溫補藥(如人參、黃耆)與苦寒藥(如黃連、黃芩)同用,這反映了疾病複雜性,以及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 寒熱並用,標本兼治: 醫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酌情選用溫補或清熱藥,使寒熱趨於平衡,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具體案例分析:
- 《仁術便覽》 的養神湯,主要針對「勤讀誦,勞苦」所致的耗氣傷陰,故以滋陰養神為主。
-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的養神明方,更強調思慮過度導致的心肝陰血虧虛、虛火上炎,故以滋陰補血、鎮肝安神為重點。
- 《辨證奇聞》 則認為神不守舍,陰陽不調,故須以轉氣為先,使氣順而神歸,再配合定神之品。
- 《醫方集宜》 提及的「清心養神湯」主要用於治療「心風」,即心受邪熱所致的精神昏亂、狂笑多言等症狀,故以清心熱為主。
- 《蘭室秘藏》 和 《濟陽綱目》 中治療「精神短少,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的養神湯,則側重於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證治準繩》 等多部醫書均記載有類似組成的養神湯,用於治療「精神短少,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等證,更突出了其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應用方向。
總結:
「養神湯」並非一成不變的方劑,而是因人、因證而異的治療思路體現。其核心治療原理在於養神安神,調和氣血,兼顧肝膽。臨床應用時,需仔細辨證,權衡虛實寒熱,靈活加減藥物,方可達到理想療效。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分,橘皮1分,柴胡1分,酒黃芩2分,人參3分,黃柏3分,白朮3分,川芎3分,升麻4分,蒼朮5分,麥糵5分,當歸身5分,黃連5分,甘草7分,半夏7分,黃耆1錢。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禁甘溫,宜苦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養心安神、清熱除煩的功效,適合於經常讀書、寫字、勞累過度的人服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神湯,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天門冬(去心)1錢,麥門冬(去心)1錢,歸身1錢,丹參5分,貝母(去心)1錢,黃連5分,白朮1錢,知母(去毛,酒炒)1錢,陳皮1錢,菖蒲5分,五味子9粒。 主治:清爽精神。主治:勤讀誦,勞苦者。
養神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木香1分,橘皮1分,柴胡1分,酒黃芩2分,人參3分,黃柏3分,白朮3分,川芎3分,升麻4分,蒼朮5分,麥糵5分,當歸身5分,黃連5分,甘草7分,半夏7分,黃耆1錢。 主治:精神短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