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濟解毒丹

JI JI JIE D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心經 15%
胃經 13%
大腸經 12%
肝經 11%
肺經 11%
腎經 7%
膽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既濟解毒丹中包含黃連,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抑菌止瀉: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繁殖,對於濕熱痢疾、腸炎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黃連在既濟解毒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抑菌止瀉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既濟解毒丹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針對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赤澀等,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2.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明顯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效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柏作為既濟解毒丹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既濟解毒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之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控制病邪,減輕患者的熱症。
  2. 止血生肌:黃芩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該方劑中可能還含有其他止血生肌藥物,黃芩的加入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加速患者的康復。

因此,既濟解毒丹中加入黃芩,是考慮其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和止血生肌的綜合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促進康復的目的。

既濟解毒丹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效。方中所治病症多為熱毒壅盛,故以大黃瀉熱解毒,以清熱降火,使毒邪得以降伏。
  2. 通腑泄熱:大黃能通便瀉下,可將體內積聚的熱毒之邪排出體外,使熱毒之邪無處藏身,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總而言之,大黃在既濟解毒丹方中,起到瀉熱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既濟解毒丹」方劑中含有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肉桂,可以溫陽助陽氣,提升藥效,更好地驅寒解毒。
  2. 引藥入血,直達病所: 肉桂辛香走竄,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血脈,直達病所,更有效地發揮藥物作用。

因此,肉桂在「既濟解毒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溫陽助陽氣,又能引藥入血,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既濟解毒丹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功。對於因食積、痰熱引起的脘腹脹滿、胸悶氣喘等症狀,枳殼能有效疏通氣機,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2. 解毒散結:枳殼亦有解毒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癰腫瘡毒等症。在既濟解毒丹中,枳殼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枳殼在既濟解毒丹方中,既能行氣消積,又能解毒散結,起到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既濟解毒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方劑中可能因其他藥物導致脾胃受損,或因濕熱內蘊,影響脾胃運化,茯苓可助脾胃運化水濕,促進排泄,改善消化功能。
  2. 清熱解毒,安神定志:茯苓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毒素,緩解毒邪對人體的侵襲。此外,茯苓還能安神定志,有助於消除因毒邪入侵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既濟解毒丹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既濟解毒丹藥性較烈,加入甘草可以緩和其燥烈之性,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作用,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解毒藥的毒性,保護肝腎,提高藥物的療效,更有效地達到解毒的目的。

主治功效


既濟解毒丹主治功效分析

來源: 此方出自《活幼心書》,並於《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被提及,劉完素稱其為「既濟解毒丹」。

主治病症: 根據《活幼心書》記載,既濟解毒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中熱引起的以下症狀:

  • 睡眠異常: 睡中咬牙、夢語、驚悸不寧。
  • 出血症狀: 吐血、溺血 (血尿)。
  • 口渴: 強渴引飲。
  • 肢體異常: 手足動搖。
  • 其他: 狀似鬼祟 (可能指高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精神恍惚)。

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 方中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皆為苦寒之品,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小兒中熱,熱邪內盛,故以苦寒之藥清泄熱邪,使熱邪得解,則煩躁、口渴、出血等症自退。其中,大黃更兼具瀉下通便之效,可使體內熱毒從腸道排出。
  2. 溫陽散寒,調和陰陽: 肉桂辛熱,具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之效。雖然此方以清熱為主,但小兒體質稚嫩,易寒易熱,故加入少量肉桂,以防苦寒傷陽,並可調和陰陽,使全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
  3. 行氣理氣,寬胸利膈: 枳殼行氣寬胸,疏肝理氣,可幫助氣機調暢,避免熱邪壅滯。
  4.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健脾益胃,利水消腫,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利濕除濁,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驚悸不寧之症。
  5.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可減輕苦寒藥的刺激,並可調和諸藥之性,使諸藥合力,發揮最大療效。

總結:

既濟解毒丹針對小兒中熱所致的各種症狀,以清熱解毒為核心,配以溫陽散寒、行氣利濕、健脾安神之藥,達到清熱瀉火、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此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可有效地緩解小兒中熱所致的各種不適,並能避免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可能導致的損傷。其精妙之處在於,既能清除熱邪,又兼顧小兒體質的特殊性,使藥性平和,達到「既濟」之效。

傳統服藥法


淨黃連5分,黃柏(去粗皮)2錢半,黃芩(淨者)2錢半,大黃2錢半,肉桂(去粗皮)2錢,枳殼(銼片,麩炒,清油潤透1宿,焙乾)2錢,白茯苓(去粗皮)2錢,甘草(生用)7錢。
上除桂不過火,余藥銼,焙,仍同桂共為末,滴水乳鉢內熟杵為丸,如綠豆大,帶潤以水飛朱砂為衣,陰乾。
每服30-50丸,用麥門冬熟水送下,不拘時候;吐血、溺血,梔子仁煎湯送下;兒小者,薄荷湯磨化投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2. 本方含有大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服用。
  3. 本方含有黃連、黃柏,有苦寒之性,因此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妄想狀態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睡眠時磨牙口乾口渴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既濟解毒丹,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淨黃連5分,黃柏(去粗皮)2錢半,黃芩(淨者)2錢半,大黃2錢半,肉桂(去粗皮)2錢,枳殼(銼片,麸炒,清油潤透1宿,焙乾)2錢,白茯苓(去粗皮)2錢,甘草(生用)7錢。 主治:小兒中熱,睡中咬牙,夢語,驚悸不寧;或吐血、溺血,口渴引飲,手足動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