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煎

BAO HE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0%
膀胱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薄荷煎」方劑中以「薄荷」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能清利頭目,疏散風邪,適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

2. 解毒消炎: 薄荷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療咽喉腫痛、牙痛、口瘡等炎症。

因此,「薄荷煎」以薄荷為主藥,旨在發揮其清熱解表、解毒消炎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薄荷煎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行氣止痛:薄荷性涼,善於疏散風寒,清利頭目;川芎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
  2.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薄荷除了疏散風寒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川芎則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二者協同,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適用於熱毒壅盛、瘀血阻滯等病症。

薄荷煎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 薄荷性涼,味辛,擅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桔梗性平,味苦,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疏風清熱、宣肺利咽之效,適用於風熱犯肺、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
  2. 升提氣機,利氣開鬱: 桔梗具有升提氣機,開宣肺氣的作用,可促進肺氣下降,宣通氣道,配合薄荷疏散風熱,可有效緩解肺氣鬱閉、胸悶氣短等症狀。

薄荷煎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薄荷性涼,味辛,具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但其寒涼之性,若單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薄荷寒涼之弊的作用,避免其過度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薄荷相配,可增強其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相輔相成,提高療效。甘草還能增強薄荷的抗菌消炎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薄荷煎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薄荷性涼,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而防風性微溫,長於解表散寒,止痛止癢。兩者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利頭目,又能解表散寒,增強療效。
  2. 緩和薄荷寒性,避免副作用:薄荷性涼,若單用易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而防風性溫,可中和薄荷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害,提高藥效安全性。

薄荷煎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增強其 行氣止痛 的功效。

薄荷性涼,善於疏散風熱,而砂仁則味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兩者合用,可 寒熱並濟,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溫中散寒,尤其適合治療 風寒襲肺,氣滯血瘀 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此外,砂仁還具有 健脾開胃 的功效,可增強薄荷煎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薄荷煎」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記載,「薄荷煎」作為一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僅限於《奇效良方》所載的「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透過分析各文獻內容,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薄荷煎」的治療原理及功效:

一、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薄荷本身具有辛涼解表的特性,能疏散風熱,解除頭目昏眩。《本草綱目拾遺》提到將薄荷煎水?製爐甘石,可見其清熱明目的作用。
  • 《奇效良方》指出薄荷煎可治療「口舌生瘡」,亦體現其清熱解毒之效,可能通過清熱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 多處文獻提到以薄荷煎湯送服藥物,如《本草綱目》中以薄荷煎湯送服治療慢驚瘛瘲的藥物,以及《嬰童百問》中多處以薄荷煎送服治療小兒驚風、口瘡的藥物,皆可見其疏散風熱,引藥上行的作用。

二、利咽化痰,宣肺止咳:

  • 《奇效良方》明確指出「薄荷煎」可治「痰涎壅塞,咽喉腫痛」,表明其具有利咽化痰的功效,桔梗常與薄荷同用,具有宣肺祛痰的作用。
  • 《嬰童百問》中,亦有使用生薑薄荷煎加蟬蛻等藥物來治療驚熱之記載,說明薄荷煎在治療外感初期的咳嗽痰多症狀時也有應用。

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 《驗方新編》提及以薄荷煎水外洗,可見其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能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減輕局部炎症反應,達到止痛效果。
  •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黃連阿膠丸治療腸虛為暑熱所攻,脫肛紅腫,肛門熱痛時,亦輔以薄荷煎硼砂丸外敷,體現薄荷煎清熱消腫之效。
  • 《仁齋直指方論》亦提到,凡癰疽藥太溫,可加乾薄荷煎服,表示薄荷能緩解溫熱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四、輔助其他藥物,調和藥性:

  • 許多方劑中,薄荷煎作為輔助藥物,用於送服其他藥物,如《嬰童百問》中提到,許多治療小兒驚風的藥物,皆以薄荷煎湯送服,可見其引經上行的作用。
  • 《聖濟總錄》中記載,用薄荷煎湯化下藥丸,亦可見其調和藥性的作用。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薄荷煎要和氣,可添薑錢,說明其可調和脾胃之氣,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五、其他應用:

  • 部分文獻亦有提及薄荷煎外洗治眼疾,如《絳囊撮要》、《種福堂公選良方》均有以薄荷煎湯洗眼之記載,可見薄荷煎清熱明目之效。
  • 此外,《仁齋直指方論》記載,薄荷煎可與其他藥物合用,治療癮疹、瘡疹,說明其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癢作用。

總結:

「薄荷煎」並非僅僅是單純的解表劑,其應用廣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化痰、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 疏散風熱: 通過其辛涼之性,散風解熱,解除外感表證。
  • 清熱解毒: 清解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 引經上行: 引導藥力上行,作用於頭面、咽喉等部位。
  • 調和藥性: 減輕藥物副作用,增強藥效。

綜上所述,「薄荷煎」雖看似簡單,但實為一味具有多重功效的常用方劑,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治療價值。

傳統服藥法


薄荷1斤(取頭末2兩),川芎半兩(取末2錢),腦子半錢(研),甘草半兩(取末2分半),縮砂仁半兩(取末2分)。
除風熱、消瘡疹。
上藥都拌勻,於藥末內稱出半兩為衣,用白沙生蜜5兩半和成劑,用明淨水於器盒內盛,上面放藥吞,夜不歇,每兩裁作20塊。
每服3塊,細嚼噙化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煎性味辛涼,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口瘡嘴破口角炎梅尼爾氏病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咽喉痛腹瀉多痰眼睛模糊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薄荷煎,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薄荷1斤(取頭末2兩),川芎半兩(取末2錢),腦子半錢(研),甘草半兩(取末2分半),縮砂仁半兩(取末2分)。 主治:除風熱、消瘡疹。主治: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薄荷煎, 出處:《夀親養老》卷四。 組成: 薄荷煎(《夀親養老》卷四。)出處:《夀親養老》卷四。組成:龍腦薄荷葉1斤,川芎3兩,桔梗5兩(去蘆),甘草4兩,防風3兩,縮砂仁1兩。主治:消風熱,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 。 主治:消風熱,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