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祕陷脈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陷脈散多用於治療氣虛陷下、脾胃不健、面色蒼白、脈象沉細等症狀。黃耆能補益中氣,使氣血充足,防止氣虛導致的脈象沉陷。
- 託毒生肌: 黃耆還具有託毒生肌的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對於陷脈散所針對的體虛易感人羣,可以起到增強抵抗力,預防感染的作用。
「神祕陷脈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的補氣固脫功效。
陷脈多見於氣虛、血虛、陰虛等狀態,而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等功效。因此,人參能夠補益心氣,改善陷脈症狀,使脈象恢復正常,進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人參也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的整體康復。
神祕陷脈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對於陷脈症所導致的氣血瘀阻、經脈不通,川芎能有效改善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 川芎性溫,能升陽舉陷,補益氣血。陷脈症往往伴隨氣虛血弱,陽氣不足,川芎可助於補益氣血,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恢復健康。
神祕陷脈散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此方可能因患者血虛或血瘀而導致脈象陷,故以當歸補血活血,改善脈象。
- 潤燥通便:當歸亦有潤燥通便之效,可改善因血虛或血瘀而導致的腸燥便祕,進而有助於改善脈象。
總而言之,當歸的補血活血、潤燥通便功效,有助於改善神祕陷脈散所針對的病症,因此被選入方劑之中。
神祕陷脈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赤芍,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脈絡不通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疏肝解鬱: 赤芍還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在神祕陷脈散中,赤芍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疏肝解鬱的功效,幫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
神祕陷脈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由於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藥性偏燥或寒涼等情況,加入甘草可以起到緩解藥性、平衡整體藥效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或寒涼,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保護脾胃: 甘草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胃痛等作用。神祕陷脈散可能含有較多苦寒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提高藥物安全性。
神祕陷脈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其能清熱涼血,用於治療熱病高熱、壯熱不退、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同時,地骨皮也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治療癰疽腫毒、濕疹、皮炎等症。
因此,地骨皮在神祕陷脈散中,能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症狀。
神祕陷脈散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功效。陷脈散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所致的腰膝痠軟、乏力等症,而五加皮正好能補益肝腎,增強體質,緩解症狀。
- 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五加皮還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陷脈散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藥物,與五加皮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神祕陷脈散」方劑中包含忍冬藤,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藥性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癰疽瘡瘍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在「神祕陷脈散」中,忍冬藤的作用可能在於清熱解毒,緩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脈象沉陷,以及其他可能伴隨的炎症反應。
神祕陷脈散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消痰:橘紅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之效。方中加入橘紅,可輔助其他藥材,疏通氣機,化解痰濁,改善胸悶、咳嗽等症狀。
- 調和藥性:橘紅氣味芳香,可調和藥性,使藥力更易於滲透,提升藥效。此外,橘紅還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副作用。
總之,橘紅在神祕陷脈散中發揮著重要的理氣消痰、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神祕陷脈散中使用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陷脈所致的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乳香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通經絡,散寒止痛: 乳香還能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乳香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神祕陷脈散中使用乳香,是為了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陷脈症的目標。
神祕陷脈散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沒藥味苦、性溫,入肝、腎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消腫止痛則可緩解疼痛,減輕炎症反應。因此,在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時,加入沒藥可有效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神秘陷脈散 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
「神秘陷脈散」由黃耆、人參、川芎、當歸、赤芍、地骨皮、橘紅、乳香、沒藥、甘草、五加皮、忍冬葉等藥材組成,其中:
- 補氣扶正: 黃耆、人參補氣固表,益氣健脾,有助於提升整體氣機,增強抵抗力,對抗病邪。
- 活血化瘀: 川芎、當歸、赤芍活血行氣,化瘀止痛,能改善局部氣血運行,消散瘀滯,減輕腫痛。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清熱涼血,解毒,針對熱毒引起的焮熱腫痛有緩解作用。
- 理氣化痰: 橘紅理氣化痰,宣肺平喘,可幫助疏通氣機,改善胸悶不適。
- 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能促進局部癒合。
- 補益筋骨,祛風濕: 五加皮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兼有祛風濕的功效。
- 清熱解毒: 忍冬葉清熱解毒,適用於瘡瘍腫毒。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兼有補氣作用。
古籍文獻分析
《外科精要》:
- 該書指出「神秘陷脈散」外用,將藥末敷於瘡口,每日數次。
- 提到若毒氣已盡,則適用此方,反之則不宜。建議毒氣未盡時,應先使用當歸膏。
- 此處主要強調本方外用可加速瘡口癒合,但需辨證使用。
《雜病源流犀燭》:
- 該書將瘡瘍分為陰陽兩症,並詳細描述了其症狀:
- 陽症: 發病初期,腫痛焮熱,初起如手掌大,數日後擴大如盆碗,四周赤暈,浮面漸潰,膿汁甚多,但腫脹不退,疼痛不止,並伴隨發渴發嘔,氣逆喘急等症狀。此症為實症,宜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等方劑,後期再用托裡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
- 陰症: 腫發範圍小,如盞口大小,但毒氣深沉,內虛毒近膜,有攻入臟腑之危,可能先攻頭面,再攻手足,毒氣流散難止,可出現聲嘶氣脫,眼黑睛小,十指腫黑乾焦等危險症狀。此症屬虛,為險症難治,宜用內托復煎散、「神秘陷脈散」。
- 明確指出「神秘陷脈散」適用於陰症虛證的瘡瘍,即毒氣深沉、內虛的病症。
- 該書收錄「排膿內補十宣散」與「神秘陷脈散」的組成。對比可知,「排膿內補十宣散」雖具排膿托毒之效,但補益之性不如「神秘陷脈散」,可見兩方主治病症與重點不同。
- 該書將瘡瘍分為陰陽兩症,並詳細描述了其症狀:
綜合分析與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神秘陷脈散」主要針對陰證瘡瘍,毒氣深沉,正氣不足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在於:
- 補氣托毒: 黃耆、人參補氣扶正,益氣托毒,有助於將深沉的毒氣提出體表,並增強身體抵抗力,以抵抗病邪。
- 活血散瘀: 川芎、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滯,減輕腫痛。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清熱涼血,可緩解陰證瘡瘍中可能出現的低熱等症狀。
- 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消腫止痛,促進局部組織修復。
- 理氣化痰,疏通經絡: 橘紅理氣化痰,五加皮補益肝腎,可改善氣機阻滯。
- 清熱解毒: 忍冬葉清熱解毒,可輔助治療瘡瘍腫毒。
本方整體具有補虛扶正,活血解毒的功效,不同於一般清熱解毒的治法。適用於病程較長、毒氣深沉、正氣不足的瘡瘍。若為初期陽證實證,則應以清熱解毒、排膿托毒為主。
總體而言,「神秘陷脈散」並非單純的排膿散腫方劑,而是一個兼顧扶正與解毒的複雜方劑,其主治重點在於陰證虛證的瘡瘍。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歸(酒洗)1兩,赤芍藥1兩,粉草1兩,地骨皮1兩,五加皮1兩,忍冬葉1兩,橘紅1兩,乳香5錢,沒藥5錢。
托里消毒,行氣破血。
上每服5-7錢,水酒各半煎,連進5-7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秘陷脈散, 出處:《外科精要》卷中。 組成:黃耆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歸(酒洗)1兩,赤芍藥1兩,粉草1兩,地骨皮1兩,五加皮1兩,忍冬葉1兩,橘紅1兩,乳香5錢,沒藥5錢。 主治:托裏消毒,行氣破血。主治:瘡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