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茜根丸
QIAN G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三九引《濟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茜根丸中包含茜草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茜草根性寒,味苦,入心、肝、膀胱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之效。對於熱毒血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熱淋、血淋、尿血、月經不調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茜根丸中其他藥材與茜草根相配伍,可增強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若方劑中包含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材,則可增強清熱涼血的作用;若方劑中包含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藥材,則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
茜根丸中添加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麻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茜根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升麻性寒,能清熱解毒,與茜根、金銀花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 升麻能活血化瘀,促進瘡瘍排膿。 升麻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瘡瘍部位的血液流通,加速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茜根丸中加入升麻,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效果。
茜根丸方劑中確實包含犀角,這源於傳統醫學對犀角的認識。古籍記載,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熱閉、發熱驚厥、血熱妄行等症。
然而,犀角為瀕危動物,其藥用價值與保護動物的衝突日益顯著。現今,茜根丸等含犀角的傳統藥方已不再使用,並積極尋找替代藥物以保障生物多樣性。
茜根丸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收斂: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其藥性與茜根丸中其他藥材如茜根、地榆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血收斂的作用,對於治療外傷出血、血熱妄行等症狀效果顯著。
- 清熱解毒: 地榆不僅止血收斂,還能清熱解毒。茜根丸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地榆的清熱解毒功效,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進一步提高療效。
茜根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茜根丸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血運行,緩解疼痛症狀。
- 滋養肝腎: 當歸能滋養肝腎,而茜根丸中其他藥材如茜草、川芎等也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當歸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補血活血、滋養肝腎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婦科疾病的目的。
茜根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茜根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其苦寒之性可直達熱毒部位,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抑制瘡瘍的發展。
- 涼血止血:茜根丸中包含茜草等涼血止血藥物,而黃連也有涼血止血之效。其寒涼之性可降低血熱,止血功效可防止瘡瘍破潰後出血。
總之,黃連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痛的效果。
茜根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可助茜根丸疏肝理氣,消散瘀滯,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配合茜根丸中的其他藥物,可達到協同止嘔的效果。
總之,枳殼的加入可以增強茜根丸的疏肝理氣、消積止嘔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茜根丸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瘀血疼痛:茜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但其性偏燥烈,易傷陰血。白芍性寒,能緩解茜根的燥烈之性,並能養血柔肝,舒筋止痛,協同茜根緩解瘀血疼痛,使藥效更加溫和。
- 滋陰潤燥:白芍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柔肝止痛、斂陰止汗之功效。茜根性燥,久服易傷陰津,而白芍可以滋陰潤燥,防止茜根過度耗傷陰液,保護患者的氣血津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茜根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毒痢」與「蠱注痢」,其症見「血下如雞肝」,伴隨「心煩腹痛」。
- 毒痢:指疫毒或熱毒內蘊腸道,導致痢下赤白夾雜,甚則膿血相兼,病勢急驟。
- 蠱注痢:古代認為與蟲毒、邪祟相關,臨床特徵為便血暗紅如雞肝色(可能似壞死組織),且病程纏綿,或伴隨神志不安(心煩)。
- 血下如雞肝:形容下血瘀濁、色暗黏稠,反映熱毒壅滯血分,血絡受損。
- 心煩腹痛:熱毒擾心則心煩,氣血壅滯腸腑則腹痛,屬血熱夾瘀之象。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熱毒深陷血分,瘀熱互結於腸」之痢疾,治以清熱涼血、解毒止痢,兼顧調和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解毒
-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凉血解毒,專清血分熱毒,針對蠱毒邪熱。
- 黃連:苦寒燥濕,瀉腸道濕熱毒邪,為治痢要藥。
- 茜根、黑地榆:
- 茜根涼血活血,能散瘀止血,防離經之血留瘀;
- 地榆酸澀收斂,專清下焦血熱,擅治血痢。
2. 活血散瘀調血
- 丹皮:涼血散瘀,解血分鬱熱,防熱毒壅滯成瘀。
- 當歸、白芍:
- 當歸養血和血,行氣止痛;
- 白芍斂陰柔肝,緩急止痛,合而調和肝脾,緩解腹痛。
3. 理氣通腸
- 枳殼:行氣寬腸,破滯消積,助黃連化濕濁,並防血藥過於凝滯。
4. 製法佐助
- 醋糊丸:醋味酸收,既能增強止血之效(如地榆),又可引藥入肝經(痢疾多與肝脾不調相關)。
全方配伍特點
- 清解並行:犀角、黃連解毒,茜根、地榆涼血止痢,直折病勢。
- 調氣血:丹皮、當歸活血防瘀,枳殼行氣導滯,白芍柔肝止痛,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涼血止血佐以活血,避免留瘀;清熱佐以行氣,防寒涼遏邪。
此方適用於熱毒血痢之重症,現代或可類比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等屬血分熱毒證候者,然需依具體脈證辨治。
傳統服藥法
茜根、 犀角、 丹皮、 當歸、 黑地榆、 黃連、 枳殼、 白芍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茜根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 組成:茜根、犀角、丹皮、當歸、黑地榆、黃連、枳殼、白芍各等分。 主治:蠱疰痢。
茜根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九引《濟生》。 組成:茜根(洗)、川升麻、犀角(鎊)、地榆(洗)、當歸(去蘆,洗)、黃連(去須)、枳殼(去瓤,麸炒)、白芍藥各等分。 主治:一切毒痢及蠱註痢,血下如雞肝,心煩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