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和飲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緩解肝鬱氣滯: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鬱氣滯的功效。調和飲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虛氣逆所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白芍能起到疏肝解鬱、調經止痛的作用。
- 和解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白芍還具有緩解脾胃不和、促進氣血運行的功效。調和飲中常搭配其他具有和胃健脾功效的中藥,白芍能協同作用,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流通,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效果。
調和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調和飲常用於氣血不足、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能改善這些症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女性生理機能。
- 調和藥性: 調和飲常由多種藥材組成,而當歸具有較好的調和作用,可以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達到最佳的療效。
「調和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調和飲常用於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疼痛,如頭風、頭痛、腹痛等,川芎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改善循環: 川芎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動,對於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改善作用。調和飲中加入川芎,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調和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對於濕熱內蘊、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痢,起到調理腸胃的作用。
- 抑制菌羣失調: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繁殖,幫助恢復腸道菌羣平衡,從而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緩解腹瀉等症狀。
調和飲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調和飲多用於治療熱證,如心煩、口渴、失眠、便祕等,黃芩可清熱解毒,降火消炎,改善熱證症狀。
- 止血止痢: 黃芩除清熱外,還具有止血止痢的功效。調和飲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白芍、生地等,共同達到止血止痢的目的,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以及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等。
調和飲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桃仁,可針對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胸痛、腹痛、經閉、癥瘕等,起到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的作用。
二、潤腸通便:桃仁還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有助於緩解便祕等症狀。在調和飲中,桃仁的加入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潤腸通便的效果。
調和飲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舉陽氣,解表散寒: 升麻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升散、解表之功。調和飲多用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升麻可助陽氣上浮,驅散寒邪,達解表散寒之效。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升麻亦可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當外感風熱,症見發熱、咳嗽、咽痛等,升麻可助陽氣宣通肺氣,疏散風熱,達到宣肺止咳的目的。
綜上所述,調和飲中加入升麻,旨在通過其升散、解表、宣肺之功,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諸般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和飲]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痢稍久者」,即痢疾遷延未癒,無論赤痢(便中帶血)、白痢(便中多黏液)或赤白相兼,皆可隨證加減。古代醫家認為,久痢多因濕熱未清、氣血失和,或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所致。本方以和血調氣、清熱燥濕為核心,兼具升舉陽氣之效,使氣血調和、邪去正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和血行氣,調理腸絡
- 當歸、川芎、白芍:三藥配伍(即「芎歸芍藥」結構)共奏養血和營、行氣止痛之效。痢疾日久,腸道氣血瘀滯,故以當歸活血潤腸,川芎辛散化瘀,白芍緩急止痛,三者協調可改善裡急後重、腹痛等症狀。
- 桃仁:破血化瘀,針對久痢可能形成的腸絡瘀阻,助當歸、川芎疏通氣血。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
- 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直折腸道濕熱,為治濕熱痢之要藥。白痢屬寒濕者,則以酒炒芩、連減其寒性,並加吳茱萸溫中散寒,形成寒熱並調之勢。
升陽舉陷,固護正氣
- 升麻:少量用之(僅5分),取其輕清升提之性,防止久痢導致中氣下陷,同時助芩、連清熱之效上達。
隨證加減,兼顧虛實
- 赤白痢:加白朮、茯苓健脾滲濕,陳皮、香附理氣和中,針對久痢兼脾虛氣滯者,體現「標本兼顧」思路。
- 白痢:吳茱萸溫中散寒,合酒炒芩、連,形成「熱因寒用」之配伍,避免過服苦寒傷陽。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通因通用」為法,通過清熱化濕、活血調氣,恢復腸道氣血運轉。其組方特點在於:
- 寒熱並用:黃連、黃芩配吳茱萸(白痢時),可平衡濕熱與寒邪。
- 氣血同調:既有芎、歸、芍調血,又有香附、陳皮(加減時)理氣,契合「行血則便膿自癒,調氣則後重自除」之痢疾治療原則。
- 攻補兼施:久痢易傷正,故加白朮、茯苓健脾,避免純攻伐之弊。
綜言之,調和飲透過多層次配伍,針對久痢的複雜病機,體現中醫「和法」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白芍3錢,當歸1錢,川芎2錢,黃連2錢,黃芩2錢,桃仁1錢,升麻5分。
如紅痢依本方;如白痢,用吳茱萸1錢,芩、連用酒炒;赤白痢,加白朮,茯苓,陳皮,香附各1錢。
上銼一劑。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和飲,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白芍3錢,當歸1錢,川芎2錢,黃連2錢,黃芩2錢,桃仁1錢,升麻5分。 主治:下痢稍久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