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前胡丸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在於前胡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利氣消腫之功效。
其辛溫之性,可散寒解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其宣肺止咳之效,可疏散肺氣,利於咳痰,用於治療肺氣鬱閉、咳嗽氣喘等症。其利氣消腫之功,可行氣消積,用於治療胸脅脹滿、胃脘疼痛等症。
綜上所述,前胡的藥性及功效與前胡丸的治療作用相符,故前胡為前胡丸的組成藥物之一。
前胡丸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前胡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胸悶等症,而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胸痛、咳血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痰液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
因此,前胡丸中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咳嗽等症。
前胡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前胡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桔梗性味辛甘微苦,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其與前胡、半夏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宣肺止咳之功,使痰液易於排出。
2. 疏散風寒: 前胡丸中含有紫蘇葉、生薑等散寒解表藥物,桔梗亦可輔助其疏散風寒,使風邪得以降伏,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同時,桔梗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所致的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等症狀。
前胡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前胡丸以疏風解表、止咳化痰爲主,而赤茯苓可健脾胃,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避免藥物因脾胃虛弱而難以發揮功效。
二、 化痰止咳: 赤茯苓能化痰止咳,與前胡、桔梗等藥物相配伍,可加強清熱化痰之效,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前胡丸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鱉甲味甘鹹,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消腫止痛的作用。前胡丸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黃稠、咽喉腫痛等症,而鱉甲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進一步緩解肺熱,並滋陰降火,使藥效更為全面。此外,鱉甲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前胡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肺、胃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胸脅脹滿、食積不消等症。前胡丸主治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枳殼的加入則能協同前胡疏肝理氣,以助化痰止咳。
- 行氣止痛,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前胡丸中加入枳殼,可預防治療因痰阻氣逆導致的噁心嘔吐,增強藥效。
前胡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火解毒:前胡丸主治風熱犯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之效,可與前胡、桔梗等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化痰止喘。
二、 通腑瀉熱:大黃入腸經,有通便的作用。若患者痰熱壅肺,兼有便祕等症,大黃可通腑泄熱,引熱下行,使痰熱得以降解,達到清熱止咳的效果。
前胡丸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前胡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而鬱李仁可緩解因痰濕阻肺而引起的便祕,配合前胡、桔梗等藥物,更能有效疏風化痰、通暢氣道。
- 促進藥物吸收:鬱李仁能潤滑腸道,促進藥物吸收,使藥效更易發揮。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的患者,鬱李仁可幫助藥物更快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治療目的。
前胡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前胡性寒,擅長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並能溫和藥性,避免前胡寒涼傷脾胃。
-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當歸還能改善氣血運行,使藥力更容易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前胡丸」
前胡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癖氣腹痛。方劑組成包括前胡、赤芍、桔梗、赤茯苓、鱉甲、枳殼、大黃、鬱李仁、當歸。
前胡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前胡能清化熱痰,可用於治療痰熱壅盛的證狀,如: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等。前胡還能止咳化痰,用於治療咳嗽、咳痰等症狀。此外,前胡具有散風熱、降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燒、頭痛、氣喘等症狀。
赤芍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赤芍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桔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赤茯苓
赤茯苓具有利尿消腫、健脾益氣、補心安神、止瀉、止痢、益氣補虛、健脾益氣等功效。赤茯苓能利尿消腫,可用於治療水腫、尿少、小便不利等症狀。赤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赤茯苓還能補心安神,可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鱉甲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鱉甲味鹹、甘,性寒,歸肝、腎經。滋陰可以增強造血功能,補益氣血,改善體質和增強體力。清熱瀉火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引起的疾病。平肝息風可以滋陰潛陽,益精凝神,適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抽搐、痙攣、驚厥等症。此外,鱉甲還有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鬱李仁
傳統代功效認為,鬱李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瀉下可治療腹瀉、便祕和痔疾,利水滲濕可消腫滿、除黃疸,降氣可舒緩胸脹、胸悶,改善氣喘,潤燥可清熱潤燥,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益氣養陰。鬱李仁含有山梨醇、沒食子酸等成分,能促進腎臟排洩水分,增加尿量,並調節腸道水分。此外,鬱李仁還含有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總結:中藥方劑「前胡丸」
前胡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癖氣腹痛。方劑組成包括前胡、赤芍、桔梗、赤茯苓、鱉甲、枳殼、大黃、鬱李仁、當歸。前胡丸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補腎益精等功效。前胡丸可有效緩解小兒腹痛、腹瀉等症狀,並能增強小兒體質,提高小兒免疫力。
傳統服藥法
前胡(去蘆頭)1兩半,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白朮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入麩炒,研)2兩,檳榔(銼)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前胡1兩(去蘆頭),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白朮3分,旋覆花半兩,肉豆蔻2分(去殼),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痰結,心胸積滯,氣不宣散,飲食不下。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前胡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前胡1兩(去蘆頭),旋覆花半兩,人參3兩(去蘆頭),檳榔1兩,木香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1兩,赤茯苓3分,桑根白皮3分(銼),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桂心半兩。 主治:虛勞,四肢浮腫,心胸滿悶,不欲飲食。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3分,沙參3分(去蘆頭),犀角屑3分,蔓荊子3分,梔子仁3分,瓜蔞根1兩,車前子3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肝臟壅熱,心胸煩躁,頭目不利,多渴,體熱。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前胡1兩(去蘆頭),木香3分,枳實3分(麸炒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訶黎勒1兩(煨,用皮),桂心3分,檳榔3分,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赤茯苓1兩。 主治:氣勞。心胸噎塞,不下食,漸加羸瘦。
前胡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前胡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桂心1兩,草豆蔻1兩(去殼),高良薑1兩(銼),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赤芍藥1兩,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川大黃2兩(銼碎,微妙),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胸脅支滿,背上時寒,腹脹多噫,醋咽氣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