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寬中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寬胸散結: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能疏肝理氣,解除胸中鬱悶,散結消積,緩解胸脘脹滿、疼痛等症狀,使氣機通暢,胸膈寬舒。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肝氣犯胃、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枳殼在寬中湯方劑中發揮著疏肝理氣、寬胸散結、降逆止嘔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胸脘脹滿、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寬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寬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脘腹冷痛。
- 補脾益氣,健脾和胃: 當歸除了補血活血之外,還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是導致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的根本原因,當歸的補脾益氣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從而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當歸在寬中湯中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補脾益氣,對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具有良好的療效。
寬中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和胃: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其利濕功能可去除脾胃濕氣,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達到寬中之效。
- 消食導滯:赤茯苓同時具備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幫助消化不良的食物排出體外,進一步減輕胃部負擔,達到寬中和胃的效果。
寬中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胃熱引起的胸悶、口渴、腹痛等症狀。
- 養陰生津: 寬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陰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等症。生地黃滋陰生津,可以補充脾胃陰液,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寬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寬中湯中多用辛燥之品,容易傷及脾胃,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
-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藥材合用,可以增強寬中湯的健脾和胃、益氣止痛之效。同時,甘草還能協同其他藥材,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療效。
寬中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寬中湯主治胸脘痞悶、腹脹疼痛等症,往往與氣滯血瘀相關。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解除瘀滯,緩解胸脘痞悶、腹脹疼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若患者同時伴有發熱、口渴等熱證,赤芍可清熱解毒,輔助治療。
總之,赤芍在寬中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滯血瘀、熱證等病因,達到治療胸脘痞悶、腹脹疼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寬中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痘瘡誤服溫燥,陽盛陰虛,津竭便結」,屬中醫痘疹治療的變證範疇。痘瘡本為熱毒外發之證,若誤用溫燥藥物(如辛熱升散之品),易助火傷陰,導致以下病機:
- 陽盛陰虛:溫燥藥助長內熱,灼傷陰液,形成火熱偏盛、陰津不足之證。
- 津竭便結:陰液耗損,腸道失潤,故見大便乾結;津不上承,或伴口乾、舌燥等症。
- 痘瘡熱毒內陷:溫燥藥可能迫使熱毒內攻,加重痘疹不透或化燥傷營之危。
此時需清潤滋陰、緩和燥熱,兼顧通便,使邪熱從下而解,同時護養脾胃,避免溫燥再傷正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蠶豆(炒)
- 性味歸經:甘、微辛、平,入脾、胃經。
- 作用:
- 健脾寬中:炒後緩和藥性,能健脾消食,緩解溫燥藥傷中之弊。
- 利濕解毒:痘瘡多挾濕熱,蠶豆輕清利濕,可疏通中焦氣機,助排毒邪。
- 潤腸通便:含膳食纖維,能潤腸緩瀉,契合「津竭便結」之需。
2. 糖霜(白砂糖)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 作用:
- 潤肺生津:直接補充津液,緩解陰虛燥熱所致口乾、便秘。
- 和中緩急:甘味能緩和溫燥藥的峻烈之性,保護脾胃。
- 解毒調藥:古方常以糖調和藥味,兼解熱毒(如《本草綱目》載其「潤心肺燥熱」)。
3. 雞子黃(蛋黃)
-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腎經。
- 作用:
- 滋陰潤燥:富含脂質,能滋養陰血,針對陰虛津虧之本。
- 養血熄風:痘瘡熱盛易動風,雞子黃可養血安神,預防熱極生風。
- 補中益氣:輔助脾胃運化,與蠶豆協同固護中焦。
全方配伍邏輯
- 清潤並行:蠶豆利濕通便,糖霜生津潤燥,雞子黃滋陰養血,三者共奏「清熱不傷陰,潤燥不助濕」之效。
- 標本兼治:
- 治標:通便(蠶豆)、生津(糖霜)以緩解燥結。
- 治本:滋陰(雞子黃)、健脾(蠶豆)以修復陰虛與中氣。
- 藥食同源:全方為食材化裁,符合痘瘡「忌峻攻大補」的調護原則,適用於小兒體質。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以甘潤平和之品,糾正溫燥所致的陽盛陰虛狀態,通過健脾生津、滋陰通便,使熱毒從二便分消,恢復人體陰陽平衡,間接助痘毒外透。
傳統服藥法
蠶豆(炒)2錢,糖霜1錢,雞子黃1枚。
上藥以水1合,先煮蠶豆3沸,去滓,內糖霜及雞子黃攪勻,臨臥、空心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便功效的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寬中湯,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蠶豆(炒)2錢,糖霜1錢,雞子黃1枚。 主治:腹中攣急,大便燥結。
寬中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枳殼、當歸、赤茯苓、生地黃、甘草、赤芍。 主治:痘瘡,誤服溫燥,陽盛陰虛,津竭便結。
寬中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山楂、厚朴(炒)、陳皮、熟半夏、桔梗、麥芽、神曲、木通、木香。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氣壯食重者。
寬中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青皮1錢,厚朴1錢,陳皮1錢,香附1錢5分,白豆蔻7分,丁香7分,砂仁7分,木香5分。 主治:七情氣鬱,三焦痞塞,陰陽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