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厭逐瘀湯

會厭逐瘀湯

HUI YAN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9%
心經 18%
脾經 14%
胃經 10%
大腸經 6%
小腸經 2%
腎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會厭逐瘀湯主治喉嚨腫痛、呼吸困難,而桃仁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2. 潤燥滑腸: 桃仁亦有潤燥滑腸之效,可改善由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喉嚨黏膩、呼吸不暢。

因此,桃仁的加入,不僅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更能潤燥滑腸,改善痰濕阻滯,從多方面提升會厭逐瘀湯的療效。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會厭逐瘀湯針對會厭炎所致的局部瘀血腫痛,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疏通經絡,改善咽喉腫脹:紅花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咽喉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緩解會厭炎引起的咽喉腫脹、疼痛等症狀。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會厭逐瘀湯以祛瘀散結、消腫止痛為目的,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益氣補虛: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功效。在會厭逐瘀湯中,甘草可以增強方劑的益氣補虛作用,幫助患者更快恢復體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會厭炎常伴有咽喉腫痛、痰多粘稠等症狀,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開音,化痰止咳,有助於緩解咽喉不適。
  2. 排膿散瘀: 桔梗具有排膿散瘀的功效,可促進局部炎症消退,清除瘀血,有利於會厭部位的腫脹消退,恢復正常功能。

總而言之,桔梗在會厭逐瘀湯中發揮宣肺利咽、排膿散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會厭炎的症狀,促進疾病恢復。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會厭逐瘀湯為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呼吸困難等症的方劑,而這些症狀多因熱毒壅盛,血瘀阻絡所致。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熱毒,改善血瘀狀況,從而減輕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生地黃還能滋陰潤燥,改善咽喉乾燥,利於聲帶的恢復。咽喉腫痛常伴有乾燥、疼痛,而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促進咽喉的恢復。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會厭逐瘀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呼吸困難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會厭逐瘀湯旨在治療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喉嚨腫痛、失音等症狀,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緩解喉嚨腫痛。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或氣血不足導致的喉嚨疼痛,當歸能補益氣血,滋潤喉嚨,緩解乾燥疼痛,有助於恢復聲帶功能。

因此,當歸在會厭逐瘀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以及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整體改善喉嚨腫痛、失音等症狀。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咽止痛的功效。會厭逐瘀湯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失音等症,而玄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咽喉局部炎症,改善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熱燥傷陰導致的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會厭逐瘀湯中加入玄參,可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使治療更加全面。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清降濁、和解表裡之功效。會厭逐瘀湯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吞嚥困難等症,而柴胡可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咽喉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
  2. 調和氣血,促進瘀血消散: 柴胡兼具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的作用。會厭逐瘀湯以逐瘀消腫為主,柴胡可以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咽喉部位的瘀血,改善腫脹疼痛症狀。

綜上所述,柴胡在會厭逐瘀湯中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和氣血、促進瘀血消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吞嚥困難等病症的效果。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消腫止痛的功效。會厭逐瘀湯主要針對會厭炎、喉嚨腫痛等症,枳殼可以疏肝解鬱,緩解氣滯血瘀,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二、 行氣化痰,開宣肺氣:枳殼能理氣消積,並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會厭炎往往伴隨痰多咳嗽,枳殼可以化痰排痰,並開宣肺氣,促進肺氣運行,進一步緩解喉嚨不適。

會厭逐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功效。會厭逐瘀湯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吞嚥困難等症狀,而赤芍能有效疏通經絡,消除瘀血,改善局部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清熱解毒: 赤芍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清泄肝火,降逆止痛。對於會厭炎引起的咽喉腫痛,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會厭逐瘀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於清代《醫林改錯》,原用於治療「痘症5-6天後,飲水即嗆」及「瘀血凝滯之呃逆」。古代醫家認為,此二症皆因熱毒瘀血阻滯於會厭(咽喉要道),影響氣機升降所致:

  1. 痘症嗆水:痘毒內蘊,瘀熱上攻咽喉,導致吞咽功能失調;
  2. 瘀血呃逆:瘀阻氣滯,胃氣上逆,發為頑固呃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活血化瘀,清熱養陰

  • 桃仁、紅花、赤芍、當歸:為活血化瘀主力,直接化解咽喉局部瘀血結滯,改善聲帶充血腫脹或結節形成。
  • 生地、玄參:滋陰涼血,針對陰虛內熱病機,緩解咽乾舌紅等熱象,並防活血藥之燥性。

2. 升降氣機,利咽喉

  • 桔梗、甘草(甘桔湯基底):宣肺利咽,載藥上行,直達病所;
  • 柴胡、枳殼:一升一降,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助瘀血消散。

3. 加減應用原理
原案例中加 麥冬 強化養陰潤燥,針對「聲帶小結」之陰虛燥瘀互結病機,符合現代咽喉科疾病常見證型。

現代延伸應用邏輯
此方從古代治痘後咽瘀擴展至 聲帶病變(如小結、息肉),關鍵在於「瘀熱阻喉」病機相通:

  • 聲帶反覆充血、水腫,日久成瘀,形成結節;
  • 陰虛內熱(如教師、歌手多言傷津)加重局部瘀阻,形成惡性循環。
    方中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養陰潤燥修復黏膜,氣機調暢則聲戶得利。

總結
會厭逐瘀湯體現「瘀去則新生」的治療思想,結合養陰與行氣,適用於瘀熱陰傷型咽喉疾患,其組方層次清晰,古今應用雖異,病機核心一致。

傳統服藥法


桃仁5錢(炒),紅花5錢,甘草3錢,桔梗3錢,生地4錢,當歸2錢,玄參1錢,柴胡1錢,枳殼2錢,赤芍2錢。
水煎服。
1.聲帶小結:王某某,男性,35歲,1982年9月11日初診。訴咽部乾燥不適,聲音嘶啞已二個月,被宜春地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診斷為聲帶小結"。經用四環素、喉片、北豆根片及清熱利咽中藥治療近月,效果不佳。證見形體壯實,口乾咽燥,聲音嘶啞,大便乾結,脈緩,舌苔薄黃,舌質稍紅,辨證為陰虛喉痹,瘀血內阻。治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之會厭逐瘀湯加味: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甘草5克,玄參21克,麥冬15克,柴胡10克,枳殼10克。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分服。十五劑後,咽乾聲嘶明顯好轉,經耳鼻喉科檢查聲帶小結已見縮小。方已中病,囑續服十五劑,經間接喉鏡檢查:聲帶小結已消失,回校任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孕婦慎用。
  • 本方有行氣止痛之功,氣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會厭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桃仁5錢(炒),紅花5錢,甘草3錢,桔梗3錢,生地4錢,當歸2錢,玄參1錢,柴胡1錢,枳殼2錢,赤芍2錢。 主治:痘5-6天後,飲水即嗆;瘀血凝滯之呃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