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刺薊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除煩: 刺薊湯主治肝膽濕熱,症狀包括口苦、脅痛、煩躁、黃疸等。竹茹味甘性寒,能清熱除煩,降逆止嘔,可輔助刺薊湯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煩躁、口苦等症狀。
- 降逆止嘔: 竹茹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濕熱上蒸,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導致嘔吐。竹茹能清熱降逆,使胃氣下降,緩解嘔吐症狀,配合刺薊湯整體療效。
刺薊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清熱解毒: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養胃生津的功效。刺薊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蘊肺所致的咳嗽、胸痛、咯血等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緩解肺熱,清熱解毒則可更有效地消滅病邪。
- 協同刺薊,增強療效:刺薊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但其作用偏於解毒,而麥門冬則兼具滋陰潤肺之效,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使刺薊湯清熱解毒之效更顯著,同時也避免了單用刺薊寒涼過度,損傷正氣的弊端。
刺薊湯中加入茜草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茜草根性寒,入血分,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刺薊湯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茜草根的涼血止血作用可輔助刺薊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活血化瘀:茜草根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刺薊湯中刺薊具有消炎止痛之功效,但單獨使用容易導致血瘀。茜草根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瘀血阻滯,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茜草根的加入可增強刺薊湯的涼血止血和活血化瘀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刺薊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刺薊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脾不調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血虛、血瘀導致的經期不順、痛經等問題,與刺薊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滋陰養肝:刺薊湯中也常加入其他滋陰養肝的藥物,例如生地、白芍等。當歸也有滋陰養肝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的目的,從而改善月經不調等症狀。
刺薊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脾胃,緩解藥性: 刺薊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其中部分藥材可能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和解脾胃,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損傷,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加入刺薊湯中,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提升整體療效。
刺薊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刺薊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滋潤陰液,緩解熱毒對機體的損傷。
- 養陰生津:刺薊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的藥材,如赤芍、丹皮等,但這些藥材往往偏燥,容易耗傷陰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起到平衡藥性、保護陰液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刺薊湯」主治功效分析
刺薊湯,綜觀古籍記載,其主要功效體現於治療因熱邪所致的出血證,尤其以鼻衄(鼻出血)為代表,兼治其他熱證相關症狀。
主治病症:
- 鼻衄(鼻出血): 這是刺薊湯最主要的應用,古籍中多次提到「治鼻衄」,表明其針對鼻腔出血具有顯著療效。鼻衄的病機多為熱邪上擾,迫血妄行,刺薊湯可清熱涼血,使血歸經絡。
- 吐血: 《聖濟總錄》提到「治傷寒鼻衄及吐血」,說明刺薊湯亦可用於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其原理與治鼻衄相似,皆是針對熱迫血溢的病機。
- 汗血: 《奇效良方》記載「治熱氣上行,衄血汗血」,表明刺薊湯對於因熱邪導致汗液帶血的症狀亦有療效。汗血與鼻衄、吐血病理相似,皆為熱邪迫血妄行。
- 乳石發動: 《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治乳石發動。頭痛壯熱。衄血。四肢煩疼。宜服刺薊湯方」,揭示了刺薊湯在治療乳石發動引起的相關症狀,特別是鼻出血、頭痛發熱、四肢煩疼方面具有療效。
- 其他熱證: 刺薊湯亦可見於治療「心中堅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等熱邪相關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熱邪鬱結於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治療原理:
刺薊湯的組方,以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為核心,並兼顧養陰潤燥、調和氣機。各藥協同作用,針對熱迫血溢的病機,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涼血: 方中竹茹、茜草根、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之效,可清除體內熱邪,釜底抽薪,使血不再妄行。其中,竹茹偏於清熱化痰,茜草根偏於涼血止血,生地黃則滋陰清熱,三藥合用,清熱涼血效果顯著。
- 活血止血: 當歸既能活血調經,又能補血潤燥,能引血歸經,使之不再外溢。茜草根亦具涼血止血之功,可加強止血效果。
- 養陰潤燥: 麥門冬善於潤肺養陰、清心除煩,可滋養陰液,緩解熱邪所傷陰液之證。
- 調和氣機: 生薑能散寒解表,溫胃止嘔,可調和氣機,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
綜上所述,刺薊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涼血,活血止血,養陰潤燥,調和氣機。通過綜合作用,使體內熱邪清除,氣血運行歸常,從而達到治療出血證及其他熱證相關症狀的目的。方中諸藥配伍精妙,寒溫並用,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刺薊2兩,雞蘇葉2兩,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1兩,生乾地黃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刺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刺薊2兩,雞蘇葉2兩,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1兩,生乾地黃1兩。 主治:熱氣上行,衄血,汗血。
刺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刺薊3兩,黃芩(去黑心)3兩,大黃(銼,炒)3兩,赤芍藥3兩,蒲黃2兩,側柏葉4兩,生乾地黃(焙)5兩,甘草(炙,銼)5兩。 主治:鼻衄不止。
刺薊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刺薊1兩,青竹茹1兩,生麥門冬汁1兩(去心),茜根半兩(銼),當歸半兩,雞蘇2兩,生薑半兩,生地黃2兩。 主治:乳石發動,頭痛壯熱,衄血,四肢煩疼。
刺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刺薊1兩,生麥門冬(去心)1兩,生乾地黃(焙)1兩,雞蘇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青竹茹半兩。 主治:傷寒鼻衄及吐血,心中堅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