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歸芍湯

JIA WEI GUI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十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心經 23%
脾經 23%
肺經 14%
胃經 8%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歸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歸芍湯本身以芍藥養血柔肝,加入當歸可更有效地補血活血,使血氣充盈,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當歸與芍藥相配,一溫一涼,相輔相成,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柔肝養血,更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整體調和之效,使藥效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加味歸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歸芍湯本身以活血化瘀為主,白芍的加入則可協同作用,緩解瘀血所致的疼痛。
  2. 補充血虛:白芍具有養血滋陰的功效,可補益肝血,使血脈充盈,從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對於因血虛而引起的疼痛,白芍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白芍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疼痛,更可滋陰養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佳化。

加味歸芍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並滋養陰血,緩解因熱耗陰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表現。
  2.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增效作用。例如,與歸脾、芍藥等藥材合用,可加強補血養心、疏肝解鬱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佳。

加味歸芍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方中以歸脾湯為主,補益心脾,但若患者心脾陰虛,症見心悸、失眠、口燥咽乾等,則需加入麥門冬以滋陰降火,緩解陰虛症狀,使補脾之功更加完善。
  2. 配合芍藥,增強養血功效:芍藥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調經止痛之效。麥門冬與芍藥相配,可增強養血之功,使血脈充盈,更有利於心脾的營養供給,促進整體氣血的流通。

加味歸芍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加味歸芍湯主治血熱妄行、瘀血阻滯等症,而天花粉的加入能有效清解血熱,避免熱毒壅滯,加強方劑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亦能利水消腫,對於因血熱瘀滯導致的腫脹,也能起到輔助作用,促進水液代謝,緩解腫痛,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歸芍湯主治功效分析

《辨證錄》 中提到,「人有晨夕之間,時多怒氣,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煩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則口乾舌燥,止有一更睡熟,余則終夜常醒」,此乃因「肝為腎子,肝子不足,由於腎母之不足也」。其意指出,此症並非單純的肝血不足,而是腎水虧虛,導致肝木失養,進而肝氣燥熱,心神不安。

治療原理:

  • 滋腎養肝: 加味歸芍湯中,生地黃滋腎補虛,為本方之要藥,意在滋養腎陰,使腎水充盈,以達「釜底抽薪」之效,其餘當歸、白芍則能養肝血,柔肝陰,使肝氣得以舒暢。
  • 清熱解鬱: 肝燥則易生熱,故方中加入麥門冬潤肺降火,天花粉清熱利咽,配合炒梔子則可清泄肝膽鬱熱,使肝氣疏達,怒氣自消。
  • 調和氣血: 當歸補血活血,與白芍合用,可調和肝經氣血,使肝氣不致過於亢盛。

本方通過滋養腎陰以充養肝體,清熱解鬱以疏暢肝氣,從根本上解決了因腎陰不足,肝陰虧虛所致的肝氣燥熱,心神不安之症。

《新訂痘疹濟世真詮》 指出,加味歸芍湯可用於治療「毒火熾盛,流注大腸,大便下血」之症。 此處之「毒火」應指邪熱,因熱毒內盛而致腸道出血。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針對熱毒所致之出血,加味歸芍湯中,生地黃涼血解毒,配合天花粉清熱利咽,炒梔子則可清泄肝膽鬱熱。當歸、白芍則能養血活血,緩和熱邪對血絡的侵襲,使氣血歸於正常。

總結而言,加味歸芍湯在治療大便下血時,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而非單純止血,符合「有熱者清熱,有毒者解毒」之治療原則。

綜上所述,加味歸芍湯雖為同一方劑,但其治療機理卻可因證而異。既可用於治療因腎陰不足,肝陰虧虛所致的情緒不穩,失眠等症,亦可治療因熱毒內盛所致之腸道出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 白芍1兩, 生地5錢, 麥冬5錢, 天花粉2錢, 炒梔子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歸芍湯具有養血柔肝、疏肝理氣的功效,可緩解肝血不足、肝燥而氣逆所致的胸中怒氣填塞、不能自遣、嗔惱不已等症狀。但該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之性,陰虛火旺、痰濕內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歸芍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當歸1兩,白芍1兩,生地5錢,麥冬5錢,天花粉2錢,炒梔子2錢。 主治:肝血不足,肝燥而氣逆,稍逢拂意之事,便覺怒氣填胸,不能自遣,嗔惱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