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散

DA FU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9%
胃經 14%
肝經 12%
大腸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膽經 2%
心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大腹皮散以「大腹皮」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消水利濕: 大腹皮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消腫、瀉熱除濕之功效。對於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2. 疏肝理氣: 大腹皮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

因此,大腹皮散中以大腹皮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利水消腫、疏肝理氣的功效,來治療水濕停滯、肝氣鬱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大腹皮散中加入紫蘇子,主要是因為其 行氣解鬱、降逆止嘔 的功效。

大腹皮散主治 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噯氣嘔吐 等症。紫蘇子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可 行氣解鬱,降逆止嘔,能有效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狀。

此外,紫蘇子還有 潤肺止咳 的功效,對於因脾胃氣滯導致的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紫蘇子在大腹皮散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

大腹皮散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導滯: 檳榔性溫,味辛,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大腹皮散主治脾胃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檳榔可以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改善腹脹不適。
  2. 驅蟲殺蟲: 檳榔具有驅殺腸道寄生蟲的作用。大腹皮散治療脾胃積滯時,若患者同時伴有寄生蟲感染,檳榔可以起到驅蟲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大腹皮散中加入荊芥,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大腹皮散主要針對腹痛、腹脹等症狀,若患者伴有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則荊芥可助於解表散寒,進一步緩解腹痛。
  2. 通經絡,止痛消腫:荊芥能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也有改善作用。此外,荊芥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脹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大腹皮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大腹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而烏藥能疏通氣機,溫暖脾胃,緩解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降逆止嘔: 烏藥亦可降逆止嘔,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嘔吐,烏藥能溫中降逆,止嘔止呃,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嘔的效果。

大腹皮散中加入橘紅,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化痰: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大腹皮散中,大腹皮、厚朴等藥材以行氣消積為主,而橘紅的加入,則可助其理氣化痰,更有效地解除脾胃氣滯、痰濕阻滯之症。
  2. 調和藥性:大腹皮散中,部分藥材性寒涼,如大腹皮、厚朴等,橘紅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

總之,橘紅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大腹皮散的理氣化痰功效,更能調和藥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大腹皮散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寬中,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寬中、解表散寒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消除胸腹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而其溫解表寒的作用則可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發熱、惡寒、咳嗽等症狀。
  2.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大腹皮散以大腹皮為主藥,其性寒滑,善於瀉下逐水,但容易傷脾胃。紫蘇葉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瀉下逐水的作用。

大腹皮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包括了大腹皮、陳皮、茯苓、白朮、甘草及胡蘿蔔子等。其中,胡蘿蔔子雖非常見的中藥材,卻在此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中醫理論,胡蘿蔔子性溫味甘,能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的功效。在大腹皮散中,它主要用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並能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脹滿、疼痛等症狀。此外,胡蘿蔔子還能調理氣機,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健脾利水、行氣消脹的目的,適合治療由脾胃氣滯、水濕停聚所導致的腹部脹滿、食少便溏等症狀。此方通過精妙配伍,使各藥材之間相互補充,增強療效,充分展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大腹皮散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暖腎的功效。大腹皮散用於治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沉香能溫通氣血,解除腸胃氣滯,緩解疼痛。
  2. 降氣化濕: 沉香能降氣化濕,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停滯所導致的腹痛腹脹也有輔助治療效果。大腹皮散中常與其他化濕利水藥物配合,沉香的降氣作用有助於促進水濕代謝,緩解腹脹等症狀。

大腹皮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止咳的功效。其利水消腫作用,可輔助大腹皮利水消腫,並減輕其燥性,避免傷津。
  2. 宣肺止咳:桑白皮還能宣肺止咳,對於伴隨咳嗽的患者,可緩解其呼吸道症狀,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

桑白皮與大腹皮搭配使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宣肺止咳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大腹皮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大腹皮散主治腹脹、痞塊、食積等症,而枳殼能疏肝理氣,助消化,解除食積所致的脹滿,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
  2. 降逆止嘔:枳殼除了理氣消積之外,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大腹皮散所治病症中,常伴隨嘔吐、反胃等症狀,枳殼可以降胃氣,止嘔吐,緩解患者的不適。

因此,枳殼在大腹皮散中發揮了重要的理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腹皮散中包含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一、消食健脾: 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消食積、健脾胃之效。大腹皮散中,大腹皮、厚朴等藥材偏寒涼,易傷脾胃,而木瓜可溫和脾胃,防止寒涼藥傷脾,並促進脾胃消化功能,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二、行氣止痛: 木瓜能行氣消積,緩解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大腹皮散主要治療腹脹、腹痛、便祕等症,木瓜加入其中,可以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大腹皮散

組成與功效

大腹皮散由檳榔、沉香、大腹皮、荊芥、橘紅、木瓜、桑白皮、烏藥、枳殼、紫蘇葉、紫蘇子等藥材組成。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降氣止咳、散寒止痛、消食化積、補脾益氣等功效。

藥材介紹

  • 檳榔: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 沉香: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橘紅: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
  • 木瓜:具有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等功效。
  •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 烏藥: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紫蘇葉: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功效。
  • 紫蘇子:具有潤肺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利氣、寬腸通便等多種功效。

主治功效

大腹皮散主治腳部浮腫、小便困難等症狀。

禁忌與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 小兒及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總結

大腹皮散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方劑,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降氣止咳、散寒止痛、消食化積、補脾益氣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腳部浮腫、小便困難等症狀。服用本藥期間,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並注意相關禁忌和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大腹皮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桂心半兩,白朮3分,川芒消1兩,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普濟方》卷一三六引本方無生薑,名「大腹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應根據自身情況適量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 本方不宜與其他利水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腹痛等症狀。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大便秘結麻痺排尿困難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大腹皮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大腹皮1兩(銼),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前胡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主治:乳石發動,心膈痞滿,喘息微促,腹脅妨痛。

大腹皮散,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大腹皮3兩,紫蘇子(微炒)1兩,檳榔1兩,荊芥穗1兩,烏藥1兩,橘紅1兩,紫蘇葉1兩,蘿蔔子(炒)半兩,沉香(不見火)1兩半,桑白皮(炙)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乾宣木瓜(去瓤)2兩半。 主治:腳氣腫滿,小便不利。

大腹皮散, 出處:《濟生》引《校正時賢胎前十八論治》(見《醫方類聚》卷二二四)。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1錢,大腹皮1錢,甘草(炙)1錢,赤茯苓(去皮)3錢。 主治:妊娠大小便赤澀。妊婦8-9月,胎形肥碩,胎氣逼塞,膀胱之氣不行,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

大腹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四引《廣南四時攝生論》。 組成:大腹皮2兩(生用),陳橘皮2兩(去瓤),厚朴1兩(用生薑汁塗,旋炙乾,令香熟),吳白芷1兩(生用),人參(去蘆頭後稱)半兩,肉桂(新者,去粗皮稱)半兩。 主治:丈夫或婦人虛滯,飽後冷氣煩悶,大小腸不調,心腹脹。

大腹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大腹皮3分(銼),桔梗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

大腹皮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大腹皮3分(銼),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木通3分(銼),赤茯苓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黃或紫色),澤漆3分,桂心半兩,百合2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肺氣壅滯,關膈不通,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