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摧肝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天南星這一重要成分。天南星性味苦、辛,寒,有解毒、化痰的功效。其在摧肝丸中的角色主要是針對肝部病變、癲癇、痰濕內阻等症狀,起到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效果。中醫認為,肝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天南星可以幫助疏通氣機,促進肝氣的運行,減少因氣滯所引發的症狀。此外,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鎮痛作用,有助於減輕肝部的炎症反應。使用摧肝丸時,搭配天南星能更有效地治療肝病和相關病症,平衡體內的痰濕,恢復身體的健康。總體而言,天南星在摧肝丸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體現了中醫藥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整體觀和辯證施治的理念。
摧肝丸中含有鈎藤,主要基於其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功效。
鈎藤味苦甘,性平,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止痛止痙的作用。在摧肝丸中,鈎藤能起到清熱平肝,緩解肝火上炎、頭昏目眩、耳鳴等症狀的作用。同時,鈎藤也能鎮靜安神,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因此,鈎藤的加入可以有效地輔助摧肝丸達到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目的。
摧肝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和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在摧肝丸中,黃連主要用於 清瀉肝膽之火,同時 燥濕止瀉,以達到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口苦咽乾、脅肋脹痛、腹痛泄瀉等。
此外,黃連還可以 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炎症。
摧肝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 利水滲濕:滑石性滑潤,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肝臟濕熱所導致的黃疸、腹脹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滑石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緩解肝火旺盛所引發的口苦、煩躁等不適。
因此,摧肝丸中加入滑石,可以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臟濕熱所導致的疾病。
摧肝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肝熱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同時也能止血止痛,治療外傷出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青黛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因此,摧肝丸中加入青黛,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熱上炎所致的各種疾病。
摧肝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散結消腫:白僵蠶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散結消腫之效,能有效治療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清熱解毒,止癢消風:白僵蠶亦具清熱解毒、止癢消風之功效,能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
摧肝丸中白僵蠶的加入,能有效發揮其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等功效,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氣血不暢、皮膚病等疾病的目的。
摧肝丸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利用其 平肝熄風 的功效。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能鎮靜安神、止痛,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天麻還有活血化瘀 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肝風內動造成的氣血瘀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頭部疼痛及肢體麻木的症狀。因此,天麻在摧肝丸方劑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摧肝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肝主魂魄,心主神明,肝火旺盛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因此,摧肝丸中加入硃砂,意在清肝瀉火,鎮心安神,緩解因肝火上炎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解毒止痛: 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效。古人認為肝主藏血,肝火旺盛容易引起血熱,進而導致疼痛。摧肝丸中加入硃砂,意在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緩解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疼痛等症狀。
摧肝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摧肝丸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或偏燥,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甘草中含有的甘草酸等成分,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溶解和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甘草也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摧肝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雜病廣要》、《証治準繩‧雜病》、《醫碥》、《証治準繩‧類方》、《赤水玄珠》等古籍之記載,以及摧肝丸的藥物組成,可知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顫振」之證。以下將詳細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主治功效:
摧肝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 鎮火平肝: 本方針對肝陽上亢,導致風火內動之證。方中黃連苦寒清熱,可瀉肝火;天麻、鈎藤則能平肝息風,抑制肝陽的過度升發,從而達到鎮火平肝之效。
- 消痰定顫: 顫振之病,多與痰濕內阻,氣機不利有關。方中天南星、白僵蠶具有化痰散結之功,能消除體內痰濁;滑石則能清熱利濕,有助於排出體內濕邪。諸藥合用,可達到消痰定顫的目的。
- 息風止痙: 古籍認為顫振亦為風邪搖撼之象。天南星、白僵蠶、天麻能疏散風邪,而鈎藤、天麻亦能平肝息風,對於風邪引起的肢體顫動、搖頭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二、治療原理:
摧肝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
- 清熱瀉火,平肝息風: 方中黃連苦寒,能直折火邪,清泄肝膽實火;天麻、鈎藤等藥物,則能平肝潛陽,熄滅內風,使肝陽不再上亢,風火不再妄動,從根本上緩解顫振的病因。
- 化痰散結,利濕化濁: 痰濕內阻是顫振常見的病理因素之一。天南星、白僵蠶等藥物可化解痰涎,暢通氣機;滑石則能利水滲濕,使痰濕得以排出,使體內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從而改善顫振症狀。
- 鎮靜安神,輔助治療: 紅砂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輔助緩解因顫振而引起的煩躁不安,使患者精神安寧。此外,甘草能調和諸藥,並能補脾益氣,以固護正氣,提高療效。
三、綜合分析:
從古籍記載可知,摧肝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肝火偏盛,風痰內阻所致的顫振。古人認為此病病機多與“風、火、痰”相關,摧肝丸組方藥物緊扣病機,清熱瀉火,平肝息風,化痰散結,兼有鎮靜安神之功,從而達到治療顫振的目的。
此外,古籍中亦提及,若顫振之病兼有氣虛、心虛等情況,則需辨證加減。例如氣虛者可配參朮湯,心虛者可用補心丸,挾痰者則加竹瀝等。可見古代醫家對於疾病的治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變通。
四、總結
摧肝丸,其組方合理,針對肝火偏盛,風痰內阻所致的顫振,具有明顯的療效。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清熱瀉火、平肝息風、化痰散結等方法,使機體陰陽平衡,氣機調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膽星1兩,鈎藤1兩,黃連(酒炒)1兩,滑石(飛)1兩,鐵華粉1兩,青黛3錢,僵蠶(炒)5錢,天麻(酒洗)2兩,辰砂(飛)5錢,大甘草2錢。
鎮火平肝,消痰定顫。
上為末,以竹瀝1碗,加薑汁少許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錢5分,食後及夜茶送下。
雞、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過量服用。
- 本品不宜與其他鎮靜安眠藥物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摧肝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四。 組成:膽星1兩,鉤藤1兩,黃連(酒炒)1兩,滑石(飛)1兩,鐵華粉1兩,青黛3錢,僵蠶(炒)5錢,天麻(酒洗)2兩,辰砂(飛)5錢,大甘草2錢。 主治:鎮火平肝,消痰定顫。主治:顫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