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乾丸
SHE Q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六十二引《濟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射乾丸中含有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而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射干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射干還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痰熱壅肺、咳嗽痰多等症狀,射干能夠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
因此,射干丸中加入射干,能有效治療因熱毒上攻、痰熱壅肺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多等症狀。
射乾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如下: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燥津虧、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宣肺散結: 杏仁還具有宣肺散結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肺氣鬱結、痰飲阻滯引起的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因此,杏仁在射乾丸方劑中,發揮了潤肺止咳、宣肺散結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肺部疾病的症狀。
射乾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性溫,能益氣補脾、生津止渴。射乾丸多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元氣。
- 配合藥性:射乾丸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射干、白芷等,人參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射乾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虛所致的各種症狀。該方劑中的附子是其重要組成之一,附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極具溫補特性的藥材。它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尤其適合用於寒凝引起的四肢麻木、虛冷等症狀。附子的主要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陽氣,從而有效改善由於陽虛引起的不適。
另外,附子的使用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提高整個方劑的療效,使射乾丸在治療過程中更具協同效應。同時,附子還能調和脾胃,有助於提升消化功能。因此,附子在射乾丸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溫陽效果,也使其能更全面地照顧到患者的整體健康需求。這些原因使得附子成為射乾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方劑的臨牀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射乾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射乾丸主治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腰膝冷痛、四肢麻木等症,桂枝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解除寒濕凝滯,緩解疼痛。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具有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的作用。射乾丸中其他藥物如射干、川芎等,多偏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桂枝則可溫補脾胃、調和營衛,使藥物更易於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射乾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腫塞咽門不能咽」,意指咽喉腫脹阻塞,導致飲食難以吞嚥。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寒閉鬱、痰濕壅滯,或虛寒上逆所致,故以溫通散結、化痰利咽為治法。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射乾(麩炒黃)
- 性味:苦寒,歸肺經。
- 功效: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為咽喉腫痛要藥。
- 炮製:麩炒緩其寒性,兼顧散結不傷正。
杏仁(麩炒黃)
- 性味:苦微溫,歸肺、大腸經。
- 功效:降氣化痰、潤燥開塞,助射乾宣通咽喉氣機。
- 炮製:麩炒減其毒性,增強溫潤之性。
玄參(或人參替換)
- 玄參:甘苦微寒,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用於熱毒壅結之咽喉腫痛。
- 人參:甘溫補氣,適用於虛寒上泛所致之咽喉不利(若方中替換玄參,則側重扶正溫通)。
- 差異:玄參偏清解,人參偏溫補,需依病機選擇。
附子(炮,去皮臍)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 功效:溫陽散寒、通行十二經,破除陰寒凝結之腫塞。
桂心(不見火)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肝經。
- 功效:引火歸元、助陽化氣,協附子增強溫通之力。
2. 方劑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射乾、玄參清熱解毒,附子、桂心溫陽散寒,形成「清上溫下」格局,適合寒熱錯雜或真寒假熱之咽喉腫塞。
- 升降相因:杏仁降氣化痰,射乾宣散郁火,一降一宣,調暢氣機。
- 標本兼治
- 治標:射乾、杏仁直接針對咽喉局部痰熱壅滯。
- 治本:附子、桂心溫補下元,解決虛寒之本(如腎陽不足、陰火上炎)。
3. 製法與服法特點
- 蜜丸緩釋:煉蜜為丸可緩和附子、桂心之燥烈,兼顧潤燥。
- 綿裹噙咽:直接作用於咽喉局部,藥物徐徐釋放,增強療效。
三、推論可能功效機制
- 溫通散結:附子、桂心破除陰寒凝滯,改善氣血不暢所致之腫脹。
- 化痰開閉:射乾、杏仁分解痰濕黏滯,疏通咽喉氣道。
- 調和陰陽:寒熱藥並用,既能清局部鬱熱,又能溫補下焦虛寒,防止虛火浮越。
總結:此方以「溫陽化痰、寒熱並調」為核心,適用於陰寒內盛兼挾痰熱上擾之咽喉腫塞,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射乾(麩炒黃)、杏仁(麩炒黃)、玄參(一方作人參)、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每服1丸,以新綿裹,噙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射乾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射乾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射乾半兩,山柑皮半兩,山豆根2分,黃藥1分,川升麻半兩,消石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咽喉生谷賊腫痛。
射乾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二引《濟生》。 組成:射乾(麸炒黃)、杏仁(麸炒黃)、玄參(一方作人參)、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各等分。 主治:腫塞咽門不能咽。
射乾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組成:射乾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麸炒微黃)半兩,木鱉子1分,川升麻1分,川大黃(微炒)1分。 主治:懸癰腫痛,咽喉不利。
射乾丸,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射乾1兩,川升麻1兩,硼砂半兩(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豉心2合(微炒),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細研)。 主治:熱病,脾肺壅熱,咽喉腫塞,連舌根痛。
射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射乾2兩,崑布(洗去鹹)2兩,海藻(洗去鹹)2兩,木香3分,黃芩(去黑心)3分,犀角(屑)3分,芍藥半兩,連翹半兩,白蘞半兩,大黃(銼,炒)2兩,烏蛇(酒浸,去皮骨)2兩,玄參1兩1分。 主治:風熱毒瘰癧,久不癒,惡寒壯熱,勞動轉甚,漸成瘻者。
射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射乾1兩,半夏(湯洗10遍,炒乾)1兩1分,乾薑(炮裂)1兩,款冬花(去萼,焙乾)1兩,皂莢(去皮子,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百部(焙乾)1兩1分,五味子(揀淨)1兩1分,細辛(去苗葉)1兩,貝母(去心,炒令微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鬱李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研如脂)1兩。 主治:久患呷嗽,喉中作聲,發即偃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