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半夏丸
DAN SHA B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6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丹砂半夏丸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藥性。
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善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鎮心安神,又能燥濕化痰,適用於痰熱擾心、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此外,硃砂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輔助半夏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丹砂半夏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丹砂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但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半夏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丹砂所致的胃氣上逆,起到保護胃氣的作用。
- 調和藥性: 丹砂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陽氣。半夏性溫,可與丹砂相配,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性過甚,減少對人體的負面影響。
丹砂半夏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降逆: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解毒降逆的功效。丹砂半夏丸主治痰熱互結、氣逆上衝,知母可清降肺熱,抑制痰熱上擾,並輔助半夏化痰降逆,達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效果。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知母與丹砂、半夏等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知母清熱解毒,可緩解丹砂的毒性,並與半夏協同化痰降逆,使藥效更加顯著。
丹砂半夏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及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特性,可以針對半夏所引起的寒痰濕阻進行化解。同時,天南星還具備祛風止痙的作用,可以緩解半夏可能引發的肢體麻木、震顫等症狀。
因此,在丹砂半夏丸中加入天南星,能夠增強其化痰止痙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在中藥方劑「丹砂半夏丸」中,巴豆的使用是基於其強烈的攻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雖然巴豆有毒性,但適當使用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特別適用於治療腹脹、便秘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腹脹和水腫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丹砂半夏丸主治功效分析
丹砂半夏丸,出自北宋《聖濟總錄》,其組成包含丹砂、半夏、知母、天南星及巴豆五味藥材。根據古籍記載,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心咳,喉中介介,咽腫喉痹」。以下將針對方劑組成,結合古文內容,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 丹砂(紅砂):味甘,性微寒,主要功效為安神定驚、清熱解毒。在方中,丹砂發揮其鎮靜安神之效,有助於緩解因心火上擾而引起的咳嗽。同時,其清熱解毒的特性,亦可應對咽喉腫痛之熱毒。
-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心咳,半夏可化解體內濕痰,阻斷痰液阻塞氣道所造成的咳嗽。其降逆之功,亦可緩解因肺氣上逆所引起的咳嗽,以及咽喉不適。
- 知母:味苦,性寒,能滋陰清熱,潤燥滑腸。知母在方中扮演滋陰之角色,可應對因陰液不足而引起的虛火。其潤燥之性,有助於緩解因燥熱而引起的咽喉乾燥不適。
- 天南星:味苦、辛,性溫,具祛風除癬,化痰散結之功。天南星主要針對體內痰濁瘀滯,其化痰散結的作用,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中的痰液,從而減輕咳嗽。
- 巴豆:味辛,性熱,峻下冷積,破癥消癥。巴豆在方中主要發揮其峻下的作用,可以排除體內寒積,但其作用較為強烈。
治療原理分析
「心咳」在古代醫學中,不僅僅是指心臟疾病引起的咳嗽,更可能泛指因情志不暢、心火上炎等因素引起的咳嗽。此時,肺氣上逆,痰阻氣道,則出現咳嗽、喉中不適等症狀。
丹砂半夏丸的治療原理,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 清熱安神,寧心定咳:丹砂之清熱安神,針對心火上擾,平息心火,有助於緩解心悸、煩躁等情緒因素對咳嗽的影響,穩定情緒,從而間接緩解咳嗽。
- 燥濕化痰,降逆止咳:半夏與天南星協同作用,化解體內濕痰,清除氣道痰液,同時,半夏之降逆,可使上逆之肺氣下降,減少咳嗽之根源。
- 滋陰清熱,潤燥止咳:知母可滋養陰液,緩解陰虛內熱,避免虛火上擾而加重咳嗽,同時,潤燥之性,亦可減緩咽喉乾燥不適。
- 通腑瀉積,清除病根:巴豆的峻下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滯,可能針對的是因體內寒積所導致的相關症狀,屬於治標亦治本之法。
綜合而言,丹砂半夏丸通過清熱安神、燥濕化痰、降逆止咳、滋陰潤燥等多重作用,共同緩解「心咳,喉中介介,咽腫喉痹」之症狀。方中各藥協同作用,不僅能應對表症,更深入調理臟腑,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結
丹砂半夏丸是古方中治療心咳,喉中不適的有效方劑。其組方嚴謹,藥理功效明確,通過對症下藥,多管齊下,達到緩解症狀,調理身體之目的。儘管古文記載簡略,但透過對藥理的分析,我們得以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整體觀唸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丹砂(水飛)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焙,搗末)1兩,知母(焙,搗末)1兩,天南星(炮裂,搗末)1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膏,攤於新瓦上,取霜)3錢。
上藥除丹砂外,拌勻,湯浸炊餅為丸,如豌豆大,以丹砂為衣。
每服3丸,食後、臨臥煎烏梅生薑湯送下,不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砂半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丹砂(水飛)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焙,搗末)1兩,知母(焙,搗末)1兩,天南星(炮裂,搗末)1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膏,攤于新瓦上,取霜)3錢。 主治:心咳,喉中介介,咽腫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