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變涎丸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引藥下行: 芒硝性寒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需要向下引導的藥材,芒硝可以促進藥物下行,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若方劑中存在熱毒壅盛,或局部腫痛的病症,芒硝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總之,芒硝在變涎丸中的添加,是基於其瀉下通便引藥下行,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變涎丸]的組成中包含硼砂,主要是因為硼砂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硼砂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紅腫、發炎等問題有顯著效果。在[變涎丸]中,硼砂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硼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副作用。
變涎丸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天南星性溫燥,入肺經,善於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阻所致的涎液過多、言語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變涎丸主要用於治療口涎過多、舌苔厚膩等症,天南星的燥濕化痰作用正好可以針對病因,起到祛痰止涎的效果。
- 開竅醒神: 天南星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痰濁矇蔽心竅、神志不清等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變涎丸除了治療口涎過多外,有時也用於治療神志恍惚、言語不利等症,天南星的開竅醒神作用在此時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變涎丸方劑中的「粉霜」主要有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 粉霜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內蘊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 斂瘡生肌: 粉霜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促進潰瘍、瘡口癒合,有助於修復口腔黏膜損傷,緩解口乾舌燥、口角糜爛等症狀。
綜上所述,粉霜在變涎丸方劑中起著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變涎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經。其善於燥濕化痰,對於痰多粘稠、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變涎丸主治痰涎壅盛、口舌乾燥、喉中不利等症,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可以有效解決痰液過多、粘稠的問題。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變涎丸也常用於治療因痰阻氣道、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嘔吐的症狀。
綜上所述,半夏在變涎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燥濕化痰和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痰涎壅盛、口舌乾燥、喉中不利等症狀。
變涎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 清熱解毒:硃砂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
然而,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或過量使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使用時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變涎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
- 瀉下攻積: 巴豆性峻,味辛,具有瀉下攻積之功效。變涎丸用於治療痰涎壅盛、喉中痰鳴、呼吸不暢等症,巴豆能強力瀉下,清熱解毒,有助於祛除痰濁,使痰液易於排出。
- 引藥入肺: 巴豆性走竄,能引藥入肺,促進藥力直達病竈。變涎丸中其他藥物可能因性質偏溫和,難以迅速到達肺部,巴豆的引導作用可以提高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肺部痰濁。
主治功效
變涎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幼幼新書》的記載,變涎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虛成驚虛」的病症,具體症狀表現為「涎上」。所謂「涎上」,可理解為因驚虛而導致的痰涎壅盛。
治療原理分析:
驚虛與痰涎壅盛的關聯:
- 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體質虛弱,容易受到驚嚇,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 虛弱之體易生痰濕,驚嚇則可能引動痰涎上湧,故出現「涎上」的症狀。
- 《幼幼新書》中提到,此症為「因虛成驚虛」,可見虛是本,驚是標。
變涎丸的組方與作用機理:
- 瀉下通腑: 芒硝、巴豆均為瀉下藥,可攻逐腸道積滯,使痰涎等病理產物由下而出。
- 化痰燥濕: 半夏、天南星具有化痰燥濕之功,可針對痰涎壅盛的病機。
- 解毒消腫、殺菌消毒: 芒硝、硼砂具有解毒消腫、殺菌消毒的作用,可減輕因痰涎壅塞造成的局部炎症。
- 潤肺降火、鎮驚安神: 粉霜具有潤肺降火之功,可平衡瀉下藥的燥性,同時輔助清熱;爐砂則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緩解驚恐不安的症狀。
- 綜合作用: 變涎丸通過攻下、化痰、解毒、安神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達到清除體內痰涎,平定驚恐的目的。
《幼幼新書》的治療思路:
- 原文提到「涎上可下變涎丸,次補虛勻氣」,說明治療原則是先攻邪,後補正。
- 變涎丸主要針對痰涎上湧的標證進行治療,通過攻下逐邪,使痰涎下行。
- 待痰涎減輕後,再行補虛勻氣之法,以鞏固療效,改善體質。
- 若伴有「咬牙啼哭」等症狀,可考慮「通心行小腸藥」,以疏通經絡,促進邪氣外泄。
總結:
變涎丸針對小兒因虛導致的驚虛證,表現為痰涎壅盛之「涎上」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透過瀉下通腑、化痰燥濕、解毒安神等多種藥理作用,以攻邪為主,使痰涎下行,再輔以補虛之法,從而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原文中,並未提到變涎丸可治療其他病症,故其主治功效主要針對此類因虛成驚的痰涎證。
傳統服藥法
牙消1錢,硼砂半錢,南星半錢,粉霜半錢,半夏10個,朱砂1分(醋面裹),巴豆不拘多少(同半夏、朱砂入水煮,去豆,為膏用)。
補氣。
上為末,皂角膏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粒,取下驚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催吐作用,服用後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變涎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八引《四十八候》。 組成:牙消1錢,硼砂半錢,南星半錢,粉霜半錢,半夏10個,朱砂1分(醋面裹),巴豆不拘多少(同半夏、朱砂入水煮,去豆,爲膏用)。 主治:補氣。主治:驚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