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散

丹砂散

DAN S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肺經 14%
腎經 14%
大腸經 7%
小腸經 7%
胃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7%
脾經 7%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丹砂散中包含冬葵子,主要是利用其潤腸通便的功效。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功效。

丹砂散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方,其主治為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而冬葵子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緩解熱毒壅滯腸道引起的便祕,並促進毒素的排出,輔助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丹砂散方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緩和丹砂毒性: 丹砂性熱,入心經,有毒性。阿膠味甘性平,入肝脾經,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效,可緩解丹砂的燥熱之性,並保護心肝脾等臟器免受其毒性傷害。
  2. 固澀止血,輔助止瀉: 丹砂散主治心悸失眠、驚癇、血虛、陽虛、久瀉等症。阿膠具有固澀止血的作用,可輔助丹砂止瀉,並滋補血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而言之,阿膠在丹砂散中,起着緩和藥性、保護臟腑、固澀止血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砂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引藥下行: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經下行的功效。丹砂散以丹砂為主藥,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但藥性偏重,易於停滯在上焦。川牛膝的加入,可引導丹砂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助治肝腎陰虛,血瘀氣滯:丹砂散所治疾病,多與肝腎陰虛、血瘀氣滯有關。川牛膝具有補肝腎、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與丹砂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肝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丹砂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丹砂散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心安神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滋養心血,有助於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丹砂散方中含有丹砂等較為燥烈的藥物,當歸性溫和,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熱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負擔,使藥效更趨於平和。

總之,當歸在丹砂散方中發揮了補血活血、養心安神,以及調和藥性的重要作用,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胞衣不出」。胞衣即胎盤,產後胎盤滯留子宮無法娩出,中醫認為多因氣血虛弱、寒凝瘀阻,或氣滯血瘀所致。古代醫家以丹砂、芒消組方,取其攻逐、散結、通下之性,試圖通過局部用藥(吹入喉中)刺激氣機升降,間接促胞衣排出。此用法反映「上病下治」「通關開竅」的思維,喉為肺胃之門戶,可能藉藥力激發經氣、引血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丹砂(朱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入心經,古代用於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此方取「研水飛」極細粉末,利於局部吸附,或藉其寒涼之性抑火降逆,緩解產後氣血上衝之壅滯。
    • 其色赤入血分,可能象徵性引藥入血,破「積聚」(如《本經》謂其「主身體五臟百病」),但實際功效有待考證。
  2. 芒消(芒硝)

    • 性味鹹苦寒,入胃、大腸經,具瀉下通便、軟堅散結之效。
    • 古人認為其「鹹能軟堅」,可化解胞衣與子宮黏着之瘀結;「寒能瀉熱」,抑產後血室鬱熱。
    • 與丹砂配伍,一者鎮降,一者攻逐,共奏「開通瀉下」之力,或欲透過刺激黏膜(喉部)引發子宮反射性收縮。

方劑作用機制假設
此方屬「急救外治法」,非內服。兩藥皆寒,可能針對產後熱瘀互結型胞衣不出,其邏輯如下:

  • 物理刺激:極細藥粉吹喉,引發咳嗽或嘔吐反射,間接增加腹壓,促進子宮收縮。
  • 藥性類比:芒消通下,象徵性「引胞衣下行」;丹砂鎮靜,防氣血逆亂。
  • 局部吸收:喉黏膜吸收芒消,可能輕微刺激全身水液代謝,緩解組織水腫黏連。

總評
此方反映古代「以瀉為通」的治療思路,然從現代角度觀之,芒消、丹砂的功效與胞衣排出機轉缺乏直接關聯,且外用法劑量極輕(「一字」約0.3克),效果有限。其價值在於提供古代對產科急症的藥物干預案例,體現「急則治標」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丹砂1分(研,水飛),芒消1兩半(研)。
上為末。
每用1字,時時吹入喉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結膜炎癲癇瘧疾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咽喉痛口臭頻尿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口乾口渴多痰眼睛紅痛心情煩燥身體發低熱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丹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九。 組成:丹砂3兩(水飛)。 主治:正陽主治:瘴。

丹砂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朱砂半兩,馬牙消1兩,鐵粉半兩。 主治:鬼黃。

丹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六。 組成:葵子3分,阿膠(炒)3分,牛膝(酒浸)3分,當歸(切,焙)3分。 主治:令胞爛。主治:胞衣不出。

丹砂散,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丹砂1粒,膩粉1錢(氣弱年老人減半)。 主治:病人用承氣湯下之後,至4-5日兩手脈沉數有力,或潮熱,或譫語者。

丹砂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丹砂1兩(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半兩,天竹黃半兩,胡黃連2兩,寒水石1兩(細研),麥門冬1兩(去心,焙),馬牙消1分(細研),鉛霜半兩(細研)。 主治:婦人客熱,心神煩躁,口乾舌澀,食少無味。

丹砂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朱砂3分(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半兩,天竹黃半兩,秦艽半兩(去苗),白鮮皮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寒水石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乾),馬牙消半兩(研入),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龍腦1錢(研入)。 主治:風熱,心肺壅滯,時多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