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珍散

SHI ZH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8%
肺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2%
心經 10%
肝經 9%
胃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珍散中含有芫花,主要原因是其 辛溫燥烈 的特性,能 溫經散寒、通利水道

芫花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 的病症有良好的療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此外,芫花還有利水消腫 的作用,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情況。

然而,芫花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十珍散方劑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十珍散多用於脾胃虛弱、濕邪內蘊所致的腹瀉、食少納呆等症狀,而赤茯苓有助於健脾胃、利水濕,從而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腹瀉症狀。
  2. 寧心安神:赤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十珍散中常加入其他安神藥材,如遠志、茯神等,而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安神效果,有助於改善因脾胃不和、濕邪困脾所導致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十珍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 清肺化痰 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利水消腫之效。

十珍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而桑白皮的清肺化痰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桑白皮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伴有水腫的咳嗽患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十珍散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溼: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溼、清熱解毒的功效。十珍散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脾、脾虛溼困、水溼停滯等症,澤瀉可利水滲溼,幫助脾胃運化水溼,緩解溼邪對脾胃的困阻,進而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材: 十珍散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蒼朮等,也具有健脾利溼的作用,澤瀉與之相配,可增強利水滲溼的效果,並起到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十珍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之效。葶藶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

在十珍散中,葶藶子與其他藥材配伍,有助於緩解水腫、氣喘、咳嗽等症狀。其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肺部壓力,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同時,葶藶子亦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進一步改善呼吸道通暢。

在中藥方劑「十珍散」中加入黑牽牛,主要是利用黑牽牛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黑牽牛能夠清熱解毒、利尿,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小便不利、熱毒膿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十珍散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十珍散多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腰腿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花椒的溫經散寒作用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2. 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花椒具有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緩解疼痛。十珍散中,花椒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更佳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十珍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其瀉水消腫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逐痰等功效。

在十珍散中,甘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等症狀。甘遂可通利水道,排出體內積水,而其他藥材則可輔助其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共同達到治癒目的。

十珍散中包含雄黃,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十珍散作為治療皮膚病的方劑,常伴有濕熱毒邪蘊結,雄黃可清熱解毒,殺滅寄生蟲,抑制病菌生長,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二、燥濕止癢:雄黃亦具燥濕止癢之效,能抑制皮膚真菌生長,減輕瘙癢症狀。十珍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雄黃的加入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升藥效。

十珍散中包含大戟,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 大戟性峻烈,具有強力瀉下逐水之功效,可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配合十珍散中其他藥材,可增強排水功效。
  2. 攻逐寒濕: 大戟亦具溫經散寒作用,可驅除寒濕,對於因寒濕凝滯導致的病症,如風寒感冒、肢體痠痛等,具有一定療效。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需遵醫囑方可。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珍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對於「十珍散」的組成及功效主治,雖各有所述,但可歸納出其核心功效在於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並針對脾虛氣弱所致的相關症狀進行治療。以下將就其治療原理進行深入分析:

文獻綜述:

  • 《丹臺玉案》(孫文胤): 記載「十珍散」主治「一切脾瀉,久久不愈,元氣虧傷,脾胃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減少」,明確指出其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脾虛泄瀉,並伴有氣虛、食少等症狀。此處的「十珍散」組成與原文中提及的藥物組成不同,但仍可理解為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的方劑,側重於治療脾虛所致的慢性泄瀉。

  • 《方劑辭典》(水走嘉言): 描述「十珍散」用於「大病之後,氣不復常,乏力短氣,神情不樂,口舌無味」,強調其在病後恢復期的調理作用,主要針對氣虛、精神不振、食慾不佳等症狀。此處的「十珍散」組成則為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為主,再佐以健脾、和胃之品,與《丹臺玉案》的方義有所不同,但仍可歸於扶正氣的範疇。

  • 《證治準繩‧類方》(王肯堂): 提及「七珍散」為「開胃養氣,溫脾進食」,並指出「十珍散」是在「七珍散」基礎上加味而成,更進一步強化了健脾益氣的功效。此處提及的「七珍散」組成以健脾藥為主,體現了「十珍散」的組成核心是健脾益氣,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文獻可知,「十珍散」雖然在組成上略有差異,但其治療原理的核心不變,主要側重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健脾益氣,扶正固本: 「十珍散」的核心功效是健脾益氣,其組方中多有如人參、黃耆、白朮、山藥等補氣健脾之藥,這些藥物能夠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恢復脾氣的正常運行,從而改善因脾氣虛弱導致的泄瀉、食少、乏力等症狀。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充盛,則氣血生化有源,身體才能康復。

  2. 利水消腫,祛除濕邪: 除健脾益氣外,部分「十珍散」的組成藥物如茯苓、澤瀉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當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時,水濕容易內停,產生水腫、泄瀉等症狀。因此,通過利水滲濕的藥物,能夠祛除體內多餘的水濕,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

  3. 和胃消食,增進食慾: 部分「十珍散」組方中包含如砂仁、桔梗等和胃消食之藥。這些藥物能夠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因脾虛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十珍散」的主要治療原理在於補虛扶正,健脾益氣。它主要針對脾虛氣弱導致的慢性泄瀉、病後體虛、食慾不振等症狀。通過補益脾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達到改善症狀、恢復體質的目的。同時,部分組方中兼顧利水消腫,以祛除體內濕邪,避免濕邪加重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各文獻記載的「十珍散」組成略有差異,在使用時應仔細辨別,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揀參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黃耆(蜜炙)1兩,白扁豆(薑制)1兩,山藥1兩,縮砂仁0.5兩,桔梗0.5兩,五味子0.5兩,甘草(炙)0.5兩。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至7分,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十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巴豆、玄參、乾漆、青皮各等分。 主治:消腫。主治:水氣。

十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芫花(醋浸,焙)3錢,赤茯苓3錢,桑白皮(炒)3錢,澤瀉3錢,葶藶(炒)3錢,黑牽牛(炒)3錢,川椒(并目)2錢,甘遂1錢,雄黃1錢,大戟1錢。 主治:水氣。

十珍散, 出處:《續易簡》卷二。 組成:揀參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黃耆(蜜炙)1兩,白扁豆(薑制)1兩,山藥1兩,縮砂仁半兩,桔梗半兩,五味子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大病之後,氣不復常,乏力短氣,神情不樂,口舌無味。

十珍散,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薏苡仁(炒)1錢,縮砂1錢,山藥(炒)1錢,蓮子(去心)1錢,白朮(土炒)1錢2分,白茯苓1錢2分,人參1錢2分,黃耆(蜜炒)1錢2分,白扁豆1錢2分,北五味20粒。 主治:一切脾瀉,久久不癒,元氣虧傷,脾胃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