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石菖蒲酒之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炮製
石菖蒲酒的主要成分為石菖蒲,炮製方法較為特殊,需將石菖蒲薄切曬乾,裝入絹囊,浸泡於好酒中一百日。待酒色轉為綠菜色後,再加入熟黍米,封存十四日即可開取飲用。此特殊的炮製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取石菖蒲的有效成分,並藉由酒的辛散之性,增強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綜合古籍記載,《串雅內外編》、《萬氏家抄濟世良方》皆指出石菖蒲酒主治「三十六種瘋」,此處的「瘋」廣義而言,指涉多種精神及神經系統疾病,包含癲狂、精神錯亂等,其範圍並非單一疾病的概念,而是多種病症的概括性描述。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更進一步指出此方不僅治療「三十六種瘋」,且對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痠疼、口眼歪斜等病症亦有療效。此處明確點出了此方在治療風濕性疾病及肢體功能障礙方面的應用價值,可見石菖蒲酒的藥理作用並非單一面向。
《王氏醫案繹註》中,則記載了將石菖蒲酒與其他藥物配伍,用於治療「陽氣不宣佈」之證。此例中,石菖蒲酒被用於扶助陽氣,促進氣機宣暢,可見其在治療氣機不利方面的潛力。
治療原理分析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具有開竅化痰、醒腦安神、化濕和胃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其「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
石菖蒲酒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石菖蒲本身之藥性,結合酒的特性,共同發揮藥效。
- 開竅醒神: 石菖蒲辛溫芳香,能開竅醒神,祛除痰濁,可有效改善因痰迷心竅而引起的精神意識障礙。
- 化痰散結: 現代醫學認為,部分精神疾病與腦部神經遞質失衡有關,而痰濁是導致這些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石菖蒲具化痰散結之功,可調節腦部氣機,改善相關症狀。
- 祛風除濕: 石菖蒲性溫,能祛除體內風濕,改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等風濕痹證。
- 行氣活血: 酒性辛熱,能行氣活血,協助藥力直達病所,加強藥效發揮,特別是對於肢體活動障礙和半身不遂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石菖蒲酒的特殊炮製方式,如長時間的浸泡和加入熟黍米,更強化了其藥性,使藥效更為醇厚,作用更為持久。通過酒的辛散特性,將石菖蒲的有效成分快速送達全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石菖蒲酒的治療原理,主要是藉由石菖蒲的開竅醒神、化痰散結、祛風除濕之功,結合酒的辛散走竄之性,疏通氣機、調暢經絡、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病症之功效。其所治「瘋」症,可理解為痰濁內阻、氣機不利所致的精神及神經系統疾病;所治風濕癱瘓、肢體麻木等症,則與風濕之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石菖蒲酒在此均可發揮其獨特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菖蒲3斤(薄切)。
日內曬乾,以絹囊盛之,好酒1壇,懸囊在內,封閉一百日,取視之,如綠菜色,以1升熟黍米納中,十四日開出飲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飲用適量:藥酒雖然有益,但過量可能引發不適,建議每天不超過60毫升。
-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對於此類人羣,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過敏體質:對菖蒲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 慢性病患者: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應在醫療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飲用。
- 保管方式:製作完成的藥酒應放在陰涼、乾燥的環境,避免陽光直射,以免影響品質。
藉由這種傳統的藥酒製作方式,我們能夠在享受美酒的同時也獲得保健功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菖蒲酒, 出處:《串雅外編》卷三。 組成:菖蒲3斤(薄切)。 主治:36種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