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菖附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菖蒲性辛溫,入心、脾經,亦有溫陽化濕、開竅醒神之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溫陽散寒之力更強,適用於寒邪客於心脾,導致胸悶氣短、神疲乏力等症。
- 扶正祛邪: 附子可補益心腎陽氣,提高人體抗病能力,起到扶正的作用;而菖蒲可祛除寒濕邪氣,起到祛邪的作用。兩者合用,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有助於恢復人體正氣,達到治病的目的。
菖附散中含有水菖蒲,主要原因在於其 開竅醒神 與 化濕健脾 的功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止痛安神等功效。其辛香之氣能 通達腦竅,醒神開竅,對於痰濁矇蔽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水菖蒲還能 化解濕濁,健脾利濕,對於脾胃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因此,在菖附散中加入水菖蒲,能夠有效地 提高方劑的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附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耳疼痛」,其證當屬寒凝氣滯或痰濕閉阻耳竅所致。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寒侵襲或痰濕內停,若耳竅氣血不暢,則發為疼痛。此方外用塞耳,直接作用於局部,取其溫通散寒、開竅止痛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
炮附子:
- 性味辛熱,通行十二經,尤善溫裡散寒、逐瘀通絡。
- 外用可溫煦局部,驅散耳竅寒邪,改善氣血凝滯之痛。
菖蒲:
- 辛溫芳香,歸心脾經,傳統用於開竅醒神、化濕豁痰。
- 其芳香透達之性,能宣通耳竅氣機,化解痰濕之閉阻,與附子配伍,共奏「辛溫開竅」之效。
配伍邏輯
- 溫通結合開竅:附子專攻寒凝,菖蒲側重氣滯痰濕,二者相須為用,針對「寒濕閉耳」之病機。
- 外用直達病所:耳為清竅,以綿裹藥末塞耳,使藥力滲透,避免內服傷及小兒脾胃,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推測延伸功效
此方雖載於小兒耳痛,然其「溫通開竅」之功,或可擴展至風寒濕邪所致成人耳鳴、聽力減退(屬寒證者),然需辨證明確非熱毒或肝火所致者。整體方義簡練,體現古人「以熱攻寒,以辛通閉」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炮附子、菖蒲各等分。
上為末。
綿裹塞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菖附散, 出處:《幼科釋謎》卷六。 組成:炮附子、菖蒲各等分。 主治:小兒耳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