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梃子

菖蒲梃子

CHANG PU T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8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18%
胃經 18%
腎經 15%
脾經 15%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菖蒲梃子」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開竅醒神: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菖蒲酮、菖蒲醇等成分,能刺激神經系統,提高腦部活動能力,有助於治療神志昏迷、癲癇、中風等疾病。
  2. 祛風除濕: 水菖蒲還能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

因此,水菖蒲的開竅醒神及祛風除濕功效,使其成爲「菖蒲梃子」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菖蒲梃子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寒邪祛除:菖蒲性寒,善於清熱解暑,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寒邪內侵。附子性熱,溫陽散寒,可與菖蒲相配,平衡寒性,避免寒邪留滯體內。
  2. 扶陽固本:菖蒲清熱解毒,但過度使用可能損傷陽氣。附子溫補陽氣,可與菖蒲相配,扶助正氣,防止元氣虧虛。

附子為藥性峻烈之品,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梃子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外科精義》,主治「耳中痛」,為外治劑型,以油調滴耳使用。古代文獻中,耳痛多與風熱、濕濁、氣滯或寒邪閉阻耳竅相關,而「菖蒲梃子」透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耳道,以通竅散邪、溫通止痛為核心功效。


組成藥物的傳統藥性與配伍邏輯

  1. 菖蒲(1兩)

    • 性味辛溫,歸心、胃經,古代認為其能「開竅豁痰、辟穢化濕」。《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寒濕痹,通九竅,明耳目」。
    • 外用療效:
      • 通竅止痛:辛香走竄之性可宣通耳竅氣機,緩解氣滯或痰濕閉阻之耳痛。
      • 化濕辟穢:若耳痛因濕濁鬱閉(如耳膿、耳瘡),菖蒲能燥濕祛濁。
  2. 附子(炮,半兩)

    • 性味辛熱大毒,歸心、腎、脾經,擅長「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炮製後毒性減,溫通力仍存。
    • 外用療效:
      • 溫散寒邪:若耳痛因寒邪凝滯或陽虛寒凝,附子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 助菖蒲開竅:其辛熱之性可增強菖蒲宣通之力,破除陰寒閉阻之效。

配伍邏輯

  • 辛溫相合,協同開閉:菖蒲辛溫開竅,附子大熱散寒,二者配伍強化解表散邪、溫通經絡之效,適用於寒濕或氣滯型耳痛。
  • 局部外治,直達病所:油調滴耳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耳竅,避免附子內服毒性,發揮局部溫通、消炎、鎮痛效果。

推理可能的治療原理

  1. 針對寒濕型耳痛

    • 若耳痛伴耳內悶脹、分泌物清稀(古代稱「耳聤」),可能因寒濕凝滯。菖蒲燥濕、附子溫寒,共奏散寒化濕、通竅止痛之效。
  2. 針對氣滯血瘀型耳痛

    • 辛溫藥性可促進耳部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外傷或久病耳痛)。
  3. 抗菌消炎作用(現代推測)

    • 菖蒲含揮發油(如β-細辛醚),具抗菌、抗炎效果;附子生物鹼(如烏頭鹼炮製後分解)可能局部鎮痛。油劑能附著黏膜,延長藥效。

總結

菖蒲梃子以「溫通開竅」為核心,配伍簡練,針對寒、濕、滯所致的耳痛,透過外治直達病所。其原理結合傳統藥性協同與局部作用,體現古代外科用藥「簡效直攻」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菖蒲1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上為末。
每用少許,油調滴耳中。
菖蒲錠子、菖蒲散(《外科精義》卷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梃子,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 組成:菖蒲1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主治:耳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