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耳散
SAI ER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2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16%
胃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塞耳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 通竅止痛: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痛的功效。對於耳聾、耳鳴、耳痛等症,水菖蒲能通利耳竅,散寒止痛,改善耳部不適。
- 祛風除濕:水菖蒲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功效,能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耳鳴、耳聾、耳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水菖蒲在塞耳散中,發揮通竅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耳部疾病,改善患者的聽力及耳部不適。
塞耳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塞耳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耳聾、耳鳴等症狀,附子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改善耳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病症。
- 助藥力:附子藥性強悍,可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塞耳散中其他藥材如蒼耳子、白芷等,也具有散風止痛、通竅的效果,附子可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塞耳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耳卒痛,不能忍」,即突發性耳部劇痛,可能因風寒侵襲、氣血瘀滯或寒濕閉阻耳竅所致。外用塞耳之法,直接作用於局部,以緩解急症疼痛。
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菖蒲(1分)
- 味辛性溫,歸心、胃經,傳統用於開竅豁痰、化濕通絡。
- 「通九竅」之效尤擅治耳聾耳鳴(如《神農本草經》載其「治風寒濕痹,通九竅」)。
- 辛香走竄,能宣通耳竅氣機,緩解氣滯或痰濕壅塞之痛。
炮附子(1分)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具溫陽散寒、逐瘀止痛之效。
- 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溫通之力,適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劇痛。
- 其性熱可驅除耳部寒濕,改善局部氣血不通。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辛溫協同:菖蒲辛散開竅,附子溫通散寒,二者合用增強宣通耳竅、驅散寒邪之力。
- 局部用藥:麻油調和(潤滑兼引藥滲透)、綿裹塞耳,使藥性直達病所,針對寒濕或氣血瘀阻之耳痛。
- 急症思維:古人對突發疼痛多從「不通則痛」論治,此方藉溫通散寒、開竅止痛,快速緩解症狀。
推論可能功效
適用於風寒或寒濕型耳痛(如外感後耳竅悶脹刺痛、遇冷加重),或因氣滯血瘀所致之急症疼痛。然須辨證屬寒證為宜。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體質與病機。)
傳統服藥法
菖蒲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上為細散。
麻油調,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塞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菖蒲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主治:耳卒痛,不能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