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汁

菖蒲汁

CHANG PU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汁方劑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水菖蒲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祛風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加強其療效,如與白芷、川芎等配伍,可增強開竅醒神之效;與厚朴、枳殼等配伍,可加強化濕止嘔之效。
  2. 臨牀應用: 水菖蒲常用於治療痰濁蒙竅、神志昏迷、嘔吐腹痛、風寒濕痹等症,與其他藥材組成菖蒲汁方劑,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且製成汁液,更易於吸收和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菖蒲汁主治以下病症:

  1. 猝死屍厥:古代所指之「猝死」未必等同現代醫學定義的生理性死亡,更可能為突發性昏厥、意識喪失(如休克、昏仆),而「屍厥」則形容狀如屍體之重度昏厥,肢冷脈微。此症多因氣機閉塞、痰濁蒙竅所致。
  2. 霍亂,心腹痛急如中惡:霍亂泛指急性吐瀉、絞腸痧類病症;「中惡」為古人對突發性劇烈心腹痛(類似急腹症或急性胃腸痙攣)之統稱,認為與穢濁邪氣閉阻有關。

由此可見,菖蒲汁在古代被視為急救之用,針對「閉證」——氣滯、痰阻、穢濁所致的急症,以開竅、通閉、止痛為主要目的。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味藥物特性

  • 菖蒲(生根):古代所用多為「石菖蒲」或「水菖蒲」之新鮮根莖,其性辛溫,氣味芳香,歸心、胃經。
    • 芳香開竅:辛香走竄之力能宣通閉塞之氣機,尤擅化解痰濕、穢濁蒙蔽心竅(如屍厥、中惡)。
    • 化濕和胃:《本經》載其「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其燥濕之性可緩解霍亂吐瀉、脘腹絞痛。
    • 行氣止痛:通過疏通氣滯,間接緩解急腹痛(「心腹痛急」)。

2. 鮮品絞汁之用意

  • 藥效集中:鮮菖蒲汁保留揮發性成分(如α-細辛醚、β-細辛醚),開竅醒神效果強於乾品,符合急救「速效」需求。
  • 直接作用:古人認為穢濁之邪(如中惡)需以鮮藥「透邪外出」,汁液灌服或滴鼻可快速刺激竅道,促蘇醒。

3. 治療原理推論

  • 通陽開閉:屍厥、中惡多因陽氣被遏,菖蒲辛溫通行十二經,喚醒氣血運行。
  • 祛痰濁:霍亂、腹痛常伴痰濕內阻,菖蒲化濕濁而調暢中焦。
  • 心理暗示:古代急救時,其強烈氣味可能透過嗅覺刺激(類似現代理論:芳香物質激活邊緣系統),間接促醒。

三、延伸思考:為何單味鮮藥用於急症?

古代急救受限於環境,強調簡便驗廉。鮮菖蒲隨處可得(水邊濕地),且單味藥力專一,符合「單方氣厚」的急救邏輯。現代研究亦證實,菖蒲揮發油具鎮靜、抗痙攣(平滑肌鬆弛)、抗菌(霍亂弧菌)作用,部分支持其傳統用途。

此方體現中醫「治急症需通竅,通竅首重芳香」的思維,後世如「蘇合香丸」等成方,皆延續此理路。

傳統服藥法


菖蒲生根。
絞汁,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汁, 出處:《肘後方》卷一。 組成:菖蒲生根。 主治:猝死屍厥。霍亂,心腹痛急如中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