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糟蒲餅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促進消化、止嘔的作用。蒲菜性寒,若單獨食用易造成脾胃虛寒,而生薑則可以中和蒲菜的寒性,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 去除腥味,增香提鮮: 蒲菜本身略帶腥味,生薑的辛辣氣味可以有效地去除腥味,並增添香氣,使糟蒲餅的味道更加鮮美可口。
因此,生薑在糟蒲餅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助消化、去除腥味、增香提鮮的作用,使整體口感更加平衡和美味。
「糟蒲餅」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濕醒脾: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化濕、醒脾、開竅的作用。方中以水菖蒲配伍其他芳香化濕藥,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 芳香闢穢:水菖蒲氣味芳香,能闢穢濁,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口氣不佳等症狀。同時,水菖蒲的藥性溫和,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能有效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結胸、停食、傷寒三者均屬中醫「邪結於胸膈脘腹」之證,病機多與氣滯、痰濕、寒凝或食積相關。
- 結胸:源於《傷寒論》,指邪氣內陷與水飲、痰熱互結於胸膈,症見心下硬滿疼痛、拒按,甚則呼吸不暢。
- 停食:因飲食積滯、脾胃運化失常,導致脘腹脹滿、噯腐吞酸。
- 傷寒:此處泛指外感寒邪初起,或寒邪內傳胸腹,氣機壅滯而見胸悶、惡寒、腹痛等症。
此方以「外敷熨燙」為法,通過溫通散結、行氣化痰,使邪從下(大便利下惡物)而解,符合中醫「內病外治」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陳香糟(6兩)
-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脾胃經。
- 作用:為釀酒後剩餘之糟粕,具 消食化滯、散結行氣 之效,古代多用於食積脘脹。其辛溫之性配合熨法,能溫散胸腹寒凝氣滯。
2. 生薑汁(4兩)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 作用:為 散寒止嘔、化痰行氣 要藥。生薑汁外用可透皮刺激,促進氣血運行,助消散胸膈寒濕痰結。
3. 水菖蒲根(4兩)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心胃經。
- 作用:芳香化濕、開竅豁痰,善治 痰濕蒙蔽胸脘 之證。其揮發成分外敷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與香糟協力破除痰食之結。
4. 鹽(2兩)
- 性味歸經:鹹、寒,入腎經。
- 作用:取其 軟堅散結、引藥下行 之功;炒熱後外敷能協同他藥穿透腠理,疏通經絡滯氣。
配伍與治療機轉
- 溫通為主,辛開苦降:全方以辛溫藥為主(香糟、生薑、菖蒲),佐以鹽之鹹寒,形成「溫散寒結、化痰消積」之力。
- 外治物理效應:炒熱為餅後貼敷,輔以熨斗加熱,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促進藥物滲透;溫熱刺激直接鬆解胸腹肌肉痙攣,改善氣滯血瘀。
- 「內響即去」之機:敷熨後腸鳴(內響)為氣機得通之兆,繼而大便利下宿食痰濁,符合「結者散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則。
此方體現中醫「就近驅邪」思維,通過外敷導引內邪外出,尤其適合不宜內服攻伐之體弱者或急症緩治。
傳統服藥法
陳香糟6兩,生薑汁4兩,水菖蒲根4兩,鹽2兩。
上為末,炒熱為餅。
貼胸前痛處,以熨斗熨之,內響即去。大便利下惡物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
相同名稱方劑
糟蒲餅,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陳香糟6兩,生薑汁4兩,水菖蒲根4兩,鹽2兩。 主治:結胸,停食,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