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蘿附煎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 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蘿附煎常用於治療陽虛寒凝之證,如脾腎陽虛、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等,附子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症狀。
二、 扶正祛邪: 附子除了溫陽散寒外,還可補益心腎,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蘿附煎中附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協同扶正祛邪,增強療效。
附子的使用需謹慎,應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蘿附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腹脹有冷,裏急或秘」,即因寒邪內盛或陽虛陰凝所致的腹部脹滿,伴隨腸道拘急或便祕。其病機核心為中焦虛寒,氣機凝滯,運化失司。附子辛熱溫陽,蘿蔔行氣消積,兩者協同以散寒行滯,緩解寒凝氣結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配伍
- 附子(炮製為細末):
性大熱,歸心、腎、脾經,功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此方取其溫補脾腎之陽,驅逐內寒,以治「腹冷」之本。 - 蘿蔔(生鮮,剜甕煨熟):
生蘿蔔辛甘涼,熟蘿蔔轉為甘平,具消食下氣、化痰寬中之力。此處透過煨製,既緩其涼性,又保留行氣消脹之效,針對「腹脹」「裏急」之標。
- 附子(炮製為細末):
製法原理
- 蘿蔔為甕,填入附子末煨熟:
蘿蔔作為載體,吸附附子藥性,同時其汁液與附子交互作用,可能降低附子燥烈之性。煨法使藥性溫和,適合虛寒性脹滿。 - 取附子末與蘿蔔軟泥和丸:
結合附子溫陽與蘿蔔行氣,形成「溫通並行」之效,助陽氣布散而解氣滯。
- 蘿蔔為甕,填入附子末煨熟:
治療機制
- 溫陽散寒:附子直祛內寒,恢復脾腎陽氣,改善腸道冷痛與功能遲緩。
- 行氣導滯:蘿蔔疏通腸道氣機,化解脹滿,與附子協同推動「寒結」排出。
- 標本兼治:附子治本(寒),蘿蔔治標(滯),結構簡潔而切中寒脹病機。
三、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組合體現「溫通法」思路,除原文所述證候外,或可推廣於:
- 寒凝所致的輕度水腫(蘿蔔利水,附子溫化)。
- 素體陽虛者的食積不化(虛寒性消化不良)。
- 陰寒凝滯的痰氣互結(如寒痰咳嗽兼腹脹)。
總結
蘿附煎以「熱藥借氣藥之行」為特色,透過簡單配伍與煨製工藝,彰顯中藥「一藥多用」「製法增效」的智慧,適於虛寒性氣滯證候。
傳統服藥法
好附子(為細末)、蘿蔔1個。
上藥先將蘿蔔剜作甕子,次將附子末填在內,卻用圓切蓋子蓋之,用竹籤子簽定,濕紙裹,灰火中煨熟,取附子末出,用刮下蘿蔔內有附末稀軟蘿蔔和為丸。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蘿附煎,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好附子(爲細末)、蘿蔔1個。 主治:腹脹有冷,裏急或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