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生散中含有水菖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溫中止痛等功效。六生散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昏迷、言語不清、胸悶氣喘等症,水菖蒲能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並有助於痰液排出,達到醒神開竅之效。
- 化濕健脾:水菖蒲具有化濕健脾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六生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化濕藥物,例如茯苓、白朮等,共同作用於脾胃,達到健脾化濕,通竅醒神之目的。
六生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散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風解表之功,可祛除外感風寒,緩解表證症狀如鼻塞、流涕、頭疼等,與六生散中其他藥材如荊芥、薄荷等協同作用,起到疏散風寒、宣肺解表的功效。
- 止癢止痛: 防風對於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亦有療效,可以緩解六生散治療的皮膚病症,如風疹、濕疹等引起的瘙癢、疼痛等不適。
因此,六生散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散風解表、止癢止痛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外感風寒及皮膚病症。
六生散中包含商陸,主要是利用其瀉水逐濕的功效。商陸性寒,味甘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消腫、逐濕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強,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六生散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 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咳嗽氣喘、面目浮腫、肢體沉重等症。商陸的加入,可有效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改善呼吸困難,並輔助其他藥材祛除濕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六生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對於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有顯著療效。六生散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四肢不溫等症,附子在此發揮溫陽散寒的作用,促進陽氣生化,改善脾胃功能。
二、扶正祛邪: 附子不僅能溫補陽氣,更能提升正氣,抵抗外邪。六生散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甘草等,也具有補脾益氣、健脾化濕的作用,與附子配合,可扶正祛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生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癲」,即古代所指的風痰上擾、神志異常之證,類似於癲癇、精神狂躁或風邪引動的抽搐、昏仆等症狀。其功效標明「消癥逐血,補諸不足,令人肥白」,顯示此方兼具攻補之效:
- 消癥逐血——破血逐瘀,消散積滯(如癥瘕、血瘀)。
- 補諸不足——滋養陰血,調和臟腑虛損。
- 令人肥白——補益後天,改善氣血虧虛所致的消瘦蒼白。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方中六味藥皆用「生品」,取其藥性峻猛、未經炮製而存其活效;整體配伍以「通絡逐瘀、祛風化痰」為主,輔以「養陰潤燥」:
- 生烏頭(大毒)
- 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古用於風痰癲癇。其峻烈之性可開閉通絡,但需酒制減毒。
- 生章陸根(商陸)
- 逐水消腫、通利二便,助排除痰濕瘀滯,與烏頭協同攻逐風痰實邪。
- 生地黃根
- 滋陰涼血,制約烏頭、商陸之燥烈,防攻伐傷陰,兼補血虛。
- 生薑
- 散寒化痰、和中止嘔,助烏頭散風邪,並緩和商陸之寒滑。
- 生菖蒲根
- 化痰開竅、醒神益智,針對風癲神昏,直接改善神志異常。
- 生枸杞根(地骨皮)
- 涼血退虛熱,與生地共滋陰液,緩解攻逐藥的耗傷。
三、治療原理
- 攻邪為主:
- 烏頭、商陸配伍,一溫一寒,共逐風痰瘀血,開通經絡閉阻,適合風癲痰瘀膠結之實證。
- 補瀉兼施:
- 生地、枸杞根養陰血,填補攻逐後的陰液耗損;生薑、菖蒲調和脾胃,助藥力運行。
- 酒制增效:
- 以酒漬藥,既減烏頭毒性,又增強活血通絡之效;曬乾後製散,緩和峻烈性,使藥力持久。
四、方劑特點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思路,適用於體質尚可、邪盛正未大虛者。風癲若因痰瘀互結、風動竅閉者,可藉此方通竅逐瘀,但須謹慎劑量(如烏頭、商陸毒性),並依體質調整。
(注: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根2斤,生薑1斤,生菖蒲根1斤,生枸杞根1斤,生烏頭1斤,生章陸根1斤。消癥逐血,補諸不足,令人肥白。
上6藥合7斤,煮洗之,停令燥,粗切之。美酒2鬥,都合漬3-4日,出曬之,暮則還著酒中,趣令汁盡,止,為末。每服半錢匕,酒下,日3次。10日之後增至1錢。
忌豬羊肉、冷水、蕪荑、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的副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生散,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菖蒲2兩,蒴藋(一作藋蘆)2兩,防風2兩,茵芋2兩,商陸根2兩,蜀附子(炮)2兩。 主治:風癲。
六生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三引《範汪方》。 組成:生地黃根2斤,生薑1斤,生菖蒲根1斤,生枸杞根1斤,生烏頭1斤,生章陸根1斤。 主治:消癥逐血,補諸不足,令人肥白。主治:陰虛血瘀,風濕外侵,身體羸瘦,周身關節痠痛;五勞七傷,五緩六急;寒熱,脹滿大腹,中風垂曳;急風痹,身軀拘痛;腰膝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