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湯

SHI CHANG P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8%
肺經 15%
心經 15%
胃經 12%
心包經 6%
腎經 3%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菖蒲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石菖蒲性辛溫,味苦,歸心、肝經,擅長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二者合用,可有效疏肝解鬱,改善情緒,並促進氣血運行。
  2. 升陽利濕: 石菖蒲湯常用於治療濕濁阻滯、心神不寧等症狀。柴胡具有一定的升陽利濕作用,能助石菖蒲散濕化濁,提升陽氣,進一步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柴胡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石菖蒲湯的疏肝解鬱功效,同時也能提升其升陽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石菖蒲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石菖蒲之燥性: 石菖蒲性辛溫,擅長開竅醒神,但亦有燥性,容易耗傷陰津。白芍性微寒,味苦酸,能養血柔肝,並可緩解石菖蒲的燥烈,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白芍與石菖蒲配伍,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白芍可滋陰養血,並能和緩石菖蒲開竅醒神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持久,有助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石菖蒲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與石菖蒲的開竅醒神、化濕健脾作用相輔相成。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石菖蒲湯所治療的頭昏腦脹、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狀,當歸能起到補益心血、改善循環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頭昏等症狀。

石菖蒲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因為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與石菖蒲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石菖蒲湯主要功效為開竅醒神、化痰止咳,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利於開竅醒神;其潤腸通便作用可減少痰液積聚,輔助化痰止咳。此外,桃仁與石菖蒲相配,可增強藥效,使藥效更顯著。

石菖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石菖蒲性寒,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之功。而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調和諸藥的作用。甘草與石菖蒲配伍,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更平和,更容易被機體吸收。

二、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緩解石菖蒲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並能增強石菖蒲的開竅醒神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石菖蒲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健脾益智: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而茯神則善於寧心安神、健脾益智。二者合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心神不寧、健忘失眠、脾胃虛弱等症狀,提升藥效。
  2.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石菖蒲性辛溫,有燥烈之弊,而茯神性甘平,能緩解石菖蒲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在中藥方劑「石菖蒲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是利用水菖蒲芳香開竅、行氣活血的作用。水菖蒲能夠開竅醒腦、行氣活血,對於治療頭痛、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痛、胸悶等症狀。

石菖蒲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消腫的功效。

石菖蒲性溫,善於開竅醒神,但也有燥性。玄參性寒,可緩解石菖蒲的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傷陰。

此外,玄參能清熱解毒,與石菖蒲一起使用,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玄參的加入,既能緩解石菖蒲的燥性,又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使方劑更為平和,藥效更佳。

石菖蒲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開竅通竅之效: 石菖蒲性辛溫,善於開竅醒神,而白芥子辛溫,亦有開竅散結之功。二者合用,可加強開竅通竅之效,對於痰濁矇蔽、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促進藥物吸收: 白芥子性辛溫,能溫通經脈,促進藥物吸收,有助於石菖蒲等其他藥物的有效發揮。

主治功效


石菖蒲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籍的記載,石菖蒲湯並非單一用於治療癲癇,其應用範圍廣泛,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 開竅醒神,化痰止痛:

  • 《本草綱目》、《奇效良方》、《喻選古方試驗》、《本草單方》等均提及石菖蒲湯常用於治療「痰迷心竅」,以及因驚恐導致的「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語」等症狀。這些症狀多與痰濁蒙蔽清竅有關,石菖蒲湯能開竅醒神,化痰除濁,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 《惠直堂經驗方》更明確指出石菖蒲湯可治「男婦急中顛邪,鬼交鬼胎,失心狂亂,羊兒豬癲等風」,將其應用於各種精神失常的病症,體現了其開竅醒神,化痰止痛的作用。
  • 多處醫籍提及「人參石菖蒲湯」送服藥丸,如「壽星丸」、「二丹丸」等,強調了石菖蒲湯在輔助藥物發揮療效,並增強其開竅醒腦作用的重要性。

2. 寧心安神,定驚止悸:

  • 《仁齋直指方論》、《絳囊撮要》、《世醫得效方》、《衛生易簡方》、《醫鏡》等均提及石菖蒲湯可治療「心動」、「驚悸」、「怔忡」、「驚憂喜怒傷神,心滿腫疼面浮」等症狀,這些均屬心神不安的表現。石菖蒲湯中的茯神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與石菖蒲的開竅醒神相結合,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世醫得效方》更明確指出,石菖蒲湯具有「寧心定志」的作用。

3. 輔助治療多種疾病,提升藥效:

  • 多部醫籍中,石菖蒲湯作為引經藥,用於送服各種丸劑,如治療眼疾的「八子丸」、「駐景丸」、治療癰腫的藥丸等,體現了其提升藥效的作用。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石菖蒲湯可治「心動」,可見其並非單純用於精神疾病,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亦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 《楊氏家藏方》中,石菖蒲湯被用來治療「脾疼」、「氣痛」等,顯示其具有一定的止痛功效。
  • 《增訂通俗傷寒論》中,提到“若痰塞喉間,欲吐無力,藥不能下者,先用真猴棗末四分,煎鮮石菖蒲湯,先服,暫平其上逆之痰。”,體現其可以處理痰多氣逆的狀況,為後續藥物的服用提供條件。

治療原理分析:

石菖蒲湯的治療原理,總體而言是透過「開竅醒神,化痰祛濕,寧心安神」來實現的。

  • 石菖蒲: 作為方劑的主藥,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痛的作用,能將痰濁從清竅開散,使神志清醒。
  • 柴胡、白芍、當歸: 疏肝理氣,養血柔肝,活血調經,這些藥物共同作用,有助於改善情志不暢引起的肝氣鬱結,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減少內火的產生,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 桃仁: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促進氣血運行,並清除體內瘀滯,對痰濁的化解有輔助作用。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使藥力發揮更佳。
  • 茯神: 寧心安神,可改善因驚恐或情志不遂引起的心神不安。
  • 玄參: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可緩解因內火熾盛導致的癲癇等症狀。
  • 白芥子: 溫肺豁痰,散寒止痛,可輔助化痰祛濕。

綜合來看,石菖蒲湯並非僅針對癲癇,而是針對多種因痰濁阻滯、心神不安、氣機不暢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其治療原理在於開竅化痰,疏肝理氣,寧心安神,使氣血運行順暢,濁邪得以清除,正氣得以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實際應用中,常常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變化,以期更好地發揮藥效。

傳統服藥法


柴胡5兩,白芍1兩,當歸5兩,桃仁3兩,甘草1兩,茯神3兩,菖蒲1兩,元參3兩,白芥子5兩。
平肝祛邪。
水煎服。如不肯服,用人灌之,1劑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石菖蒲湯, 出處:《一盤珠》卷七引《石室秘錄》。 組成:柴胡5兩,白芍1兩,當歸5兩,桃仁3兩,甘草1兩,茯神3兩,菖蒲1兩,元參3兩,白芥子5兩。 主治:平肝祛邪。主治:花癲病,婦人情志不遂,致肝木枯槁,內火熾盛,忽然癲癇,寸口脈弦,見男子則抱往不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