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花去癲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平熄肝風: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肝風內動導致的癲癇。癲癇發作往往與肝氣鬱結、肝風內動密切相關,柴胡可以疏解肝氣,平息肝風,從而緩解癲癇發作。
- 調和陰陽,使氣血流暢:柴胡還能調和陰陽,使氣血暢通。癲癇的發作與氣血失調也有關係,柴胡可以調和陰陽,使氣血流暢,從而改善癲癇症狀。
散花去癲湯中使用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平息肝陽上亢,抑制肝風內動,從而達到止痙、平息癲癇發作的效果。
- 緩解肝脾不調: 白芍能養血調經,緩解肝脾氣血失調所致的癲癇發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白芍在散花去癲湯中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平肝熄風、緩解肝脾不調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散花去癲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養心安神: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心安神之效。癲癇發作常與心血不足、氣血不暢、心神不安有關,當歸可補血養心,促進氣血運行,使心神安定,緩解癲癇發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散花去癲湯中其他藥物多屬辛溫燥烈之品,易耗傷血氣,當歸可起到調和藥性、滋陰補血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加平和,更適合臨牀應用。
散花去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散花去癲湯中多用辛辣燥烈之藥,甘草可使其藥性趨緩和,防止藥物對臟腑造成過度刺激,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二、補脾益氣: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癲癇發作往往與脾氣不足、氣虛血弱有關,甘草可補益脾氣,增強抵抗力,有助於緩解病情。
散花去癲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茯神味甘性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功效。癲癇發作常伴隨神志不清、驚恐不安等症狀,茯神可通過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精神緊張,改善癲癇症狀。
- 益氣健脾:茯神同時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增強患者體質。癲癇患者常伴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茯神可通過益氣健脾,增強患者抵抗力,輔助治療癲癇。
散花去癲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化痰開竅,醒神定志: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癲癇患者常伴隨的痰濁阻滯、神志不清等症狀,水菖蒲能有效改善。
- 安神定驚,止痙止搐:水菖蒲氣味芳香,具有安神定驚、止痙止搐的功效。對於癲癇患者發作時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散花去癲湯中加入水菖蒲,旨在通過其化痰開竅、安神定驚的功效,達到改善癲癇患者症狀,提高療效的目的。
散花去癲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清熱,寧心安神: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清心除煩、寧心安神之功效。癲癇發作常伴隨心神不安、煩躁易怒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養心陰,清熱降火,平息心神,有助於緩解癲癇的發作。
- 養心安神,潤肺止咳:麥門冬對心肺有雙重功效,既可養心安神,又可潤肺止咳。部分癲癇患者伴有肺熱咳嗽,麥門冬能滋潤肺陰,清熱化痰,緩解肺熱咳嗽,改善整體病症。
因此,散花去癲湯中加入麥門冬,可有效地滋陰清熱、寧心安神,緩解癲癇發作,並兼具潤肺止咳之效。
散花去癲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涼血、熄風止痙: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極生風導致的癲癇發作。
二、 滋陰降火,平肝熄風:玄參能滋陰降火,清熱除煩,可改善因肝火旺盛引發的癲癇症狀。此外,其平肝熄風作用,可穩定情緒,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因此,散花去癲湯中加入玄參,可有效清熱涼血、熄風止痙,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散花去癲湯中使用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止痙開竅: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散寒邪、開竅醒神之效。癲癇發作常因風寒內侵,阻滯經絡,導致氣機逆亂,神志昏迷。白芥子能溫散寒邪,暢通經絡,使氣機順暢,神志清醒,從而達到止痙的效果。
- 化痰止咳,開痰竅: 白芥子亦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針對癲癇患者伴隨的痰濁阻滯、咳喘等症狀。癲癇發作時,痰濁阻滯上擾,可加重病情。白芥子能化痰開竅,使痰濁消散,有助於緩解癲癇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花去癲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婦人花癲」,其症特異:患者突發癲狂,見男子即緊抱不放,神志錯亂如暴風疾雨,喪失羞恥之心,誤認男子為情人。古籍歸因於「肝木枯槁,內火燔盛」,脈象弦急而上越寸口,屬情志鬱結、思慕不得所致。古人認為此病機為肝鬱化火、心神失守,陰血虧虛而邪火妄動,故需平肝散鬱、滋陰降火以收斂狂態。
組成與治療原理剖析
疏肝解鬱為核心
- 柴胡(5錢):主入肝經,疏泄鬱滯,調暢氣機,為解肝鬱之君藥。
- 白芍(7錢):柔肝養血,緩急止痛,與柴胡配伍(取「逍遙散」意)抑肝陽而助疏泄。
- 當歸(5錢):補血活血,養肝體以助肝用,與白芍共潤肝木之枯槁。
清心降火以安神
- 炒梔子(3錢):清泄三焦火邪,尤擅解肝鬱所化之熱,防內火燔灼心神。
- 元參(3錢)、麥冬(5錢):滋陰降火,潤燥生津,針對陰虛內熱之本,兼護心陰。
- 茯神(3錢):安神定志,導心火下行,與菖蒲合用開竅醒神。
化痰開竅以醒神
- 菖蒲(1錢):辛香走竅,化痰開閉,治神昏穢濁之證。
- 白芥子(3錢):善消痰結,通絡散滯,助解痰鬱互結之病勢。
調和緩急
- 甘草(1錢):和中調藥,緩急迫之情,助白芍柔肝。
邏輯推論與整體機理
此方從「肝鬱—化火—傷陰—擾神」鏈條切入:
- 肝鬱解則火不逆:柴胡疏達、白芍斂柔,一散一收調復肝氣。
- 陰血充則虛火平:當歸、麥冬、元參滋養陰血,充潤肝體而制亢陽。
- 痰火清則神自明:梔子、白芥子清熱滌痰,菖蒲、茯神引神歸舍,標本兼顧。
全方意在使肝氣條達、陰血得養、痰火得消,則狂妄之態自斂。古籍強調「1劑即效」,反映其速效於情志躁狂之證,然其機理重在調和臟腑陰陽失衡,非獨鎮壓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5錢,白芍7錢,當歸5錢,炒梔子3錢,甘草1錢,茯神3錢,菖蒲1錢,麥冬5錢,元參3錢,白芥子3錢。
平肝散鬱祛邪。
水煎服。如不肯服,用人灌之,彼必罵詈不休,久之人倦欲臥,臥後醒來,自家羞恥,緊閉房門者3日,少少與之飲食,自愈。1劑後不必更與之藥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散花去癲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在服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出血傾向、陰虛火旺、肝火旺盛者不宜服用。
- 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花去癲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柴胡5錢,白芍7錢,當歸5錢,炒梔子3錢,甘草1錢,茯神3錢,菖蒲1錢,麥冬5錢,元參3錢,白芥子3錢。 主治:平肝散鬱祛邪。主治:婦人花癲,忽然癲癇,見男子則抱住不放,此乃思慕男子不可得,忽然病如暴風疾雨,罔識羞恥,見男子則以爲情人,此肝木枯槁,內火燔甚,脈弦出寸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