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附丸
AI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艾附丸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經痛、寒性濕痹等症狀,艾葉能起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效果。
- 溫陽固脫: 艾葉能溫陽補氣,對於陽虛氣脫、脾腎陽虛等症狀,艾葉能起到溫補陽氣、固脫止瀉的作用。
因此,艾附丸中加入艾葉,旨在發揮其溫經止痛、溫陽固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凝血瘀、陽虛氣脫等病症的目的。
艾附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等症狀,與艾葉、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止痛、理氣的功效。
- 溫腎助陽,調經止痛:香附亦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可溫暖子宮,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問題。與艾葉、附子等溫熱藥物配伍,能增強溫腎助陽、活血化瘀的效果,共同改善女性生殖系統的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附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氣血兩虛、經行後腹痛」,其病機關鍵在於:
- 氣血雙虧:經後陰血耗傷,氣隨血弱,胞脈失養而痛。
- 氣滯寒凝:血虛易伴肝鬱氣滯,加之寒客胞宮,不通則痛。
方中融合「補血溫經」與「理氣散寒」之法,標本兼顧,契合婦人經後「虛中夾滯」之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補血填精
- 熟地(5兩)為君,大補腎精肝血,奠定生血基礎。
- 當歸(3兩)補血活血,配熟地增強養血之功;白芍(酒炒)斂陰緩急,專治血虛筋脈拘急之痛。
溫經散寒
- 艾葉(醋炒)暖宮散寒、止血調經,醋製增強入肝止崩之效,針對胞宮虛寒。
- 丁香性溫,助艾葉溫通下焦,散寒止痛。
理氣解鬱
- 香附(酒炒)疏肝解鬱,酒製上行,調暢氣機而止痛,為「氣病之總司」。
- 木香行氣寬中,與藿香相配,芳香醒脾,化解濕濁滯氣,防補藥滋膩礙胃。
劑型與佐使
- 醋丸:醋性收斂,引藥入肝經,兼止血防崩。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直達下焦,溫通血脈。
全方邏輯:以「補血為體,行氣溫經為用」,血足則胞脈得濡,氣行則寒散痛止。針對「虛、寒、滯」三重病機,層次分明,展現中醫「養正氣、調氣機、祛宿邪」的複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熟地5兩,當歸3兩,白芍1兩半(酒炒),艾葉1兩半(醋炒),丁香1兩,香附2兩(酒炒),木香1兩,藿香1兩半。
上為末,醋為丸。
每服3錢,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附丸,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熟艾(揉極細作餅,焙)4兩,香附(醋酒同煎,搗)6兩。 主治:婦人氣血兩虛、經行後腹痛。
艾附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十。 組成:好香附子1斤,陳艾4兩,陳醋1大碗。 主治:婦人無子;男女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
艾附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七。 組成:熟地5兩,當歸3兩,白芍1兩半(酒炒),艾葉1兩半(醋炒),丁香1兩,香附2兩(酒炒),木香1兩,藿香1兩半。 主治:血虛宮冷不孕,脈弦緩澀者。
艾附丸,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當歸2兩,熟地2兩,白芍2兩,川芎1兩,人參1兩,石菖蒲(炒)1兩,吳茱萸(開口者,醋炒)1兩,蕲艾4兩,肉桂1兩,熟附子1兩,香附4兩。 主治:婦人崩傷淋瀝,帶下赤白,小腹(疒丂)痛。
艾附丸, 出處:《濟陰綱目》卷六。 組成:當歸1兩,芍藥1兩,熟地黃1兩,生地黃1兩,香附子1兩,蕲艾1兩,陳皮5錢,藿香5錢,白芷牡5錢,牡丹皮5錢,藁本5錢,丁皮3錢,木香3錢。 主治:暖子宮。主治:宮冷不孕,白濁,産後積血。
艾附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組成:白艾葉1兩,枳殼(去瓤,取淨)1兩,肉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當歸(洗,焙)1兩,赤芍藥1兩,沒藥(别研)1兩,木香(炮)1兩,沉香半兩。 主治:婦人血海虛冷,月水不行,臍腹疼痛,筋脈拘攣,及積年堅症積聚,漸成勞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