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定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安定湯多用於治療氣虛表虛證,如自汗、盜汗、易感冒等,而黃耆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提升免疫力,起到固表止汗的作用,有助於安定體內氣機,緩解症狀。
- 增強藥效: 黃耆與安定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具有協同作用。黃耆能補氣,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安定湯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安定湯多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白朮可補益脾氣,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改善氣血生化,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安定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遠志、酸棗仁等,也具有安神定志、益氣健脾的功效。白朮與之搭配,可起到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安定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安神: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血養心,改善氣血不足引發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安定湯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心悸等症狀,當歸的補血安神作用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 活血通絡: 當歸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緩解心悸、胸悶等症狀。安定湯中加入當歸,可促進氣血流通,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
安定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其安神寧心、養血滋陰的功效。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其性平和,不寒不燥,能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陰養血,改善面色蒼白、心煩口渴等因陰虛所致的表現。因此,安定湯中加入酸棗仁,有助於緩解患者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失眠等症狀,達到安神定志的功效。
安定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安神定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作用。其能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與安定湯主治相符。
- 疏肝解鬱: 遠志亦有疏肝解鬱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情緒不暢、煩躁易怒等症狀。安定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心神不寧等症,加入遠志可增強其疏肝解鬱效果。
安定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其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
茯神味甘、性平,歸心、脾經。其入心經,能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入脾經,則可健脾益氣,調理脾胃功能,使氣血充盈,心神安定。
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茯神能起到鎮靜安神、養心安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安定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
安定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安定湯中常含有多種藥材,各自藥性不同,甘草可起到平衡藥性,減少藥物副作用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增強安定湯的整體療效,使藥效更穩定、更持久。
安定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滋陰補血,安神定志: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安定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作用可以改善心血不足、陰虛火旺的情況,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調和藥性: 安定湯中常含有其他溫熱性質的藥物,如桂枝、甘草等,而熟地黃則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偏,從而提高方劑的療效和安全性。
安定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燥濕化痰之功,能有效去除痰濁,使心神安定,緩解因痰濕阻滯心神所致的不安、失眠、心悸等症狀。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平息胃氣上逆,緩解因脾胃不和、痰濁上擾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進一步有助於安定心神,改善睡眠質量。
因此,半夏在安定湯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痰濕阻滯心神所致的不安、失眠、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達到安定心神的目的。
安定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心: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滋陰生津、清心除煩之功效。安定湯常用於治療心煩不寐、心悸怔忡等症,麥門冬可滋養心陰,消除心火,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 潤肺止咳: 麥門冬還可潤肺止咳,對於因肺陰不足引起的咳嗽、乾咳、痰少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安定湯若兼有肺虛咳嗽症狀,麥門冬的加入則可起到雙重功效。
安定湯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潤腸通便: 柏子仁亦能潤腸通便,對於因燥熱導致的便祕,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安定湯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腸胃功能失調、燥熱便祕等因素有關。因此,加入柏子仁可以兼顧安神定志和潤腸通便的功效。
安定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涼血: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安定湯多用於治療心煩不寧、失眠多夢、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玄參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因熱邪引起的不安症狀。
- 滋陰降火:玄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症狀。安定湯中常與其他滋陰清熱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滋陰降火的作用,改善患者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焦慮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安定湯」主治功效分析
安定湯出自《辨證奇聞》與《辨證錄》,皆為醫家陳士鐸所著。此方劑主要針對心虛所致的驚悸之症,雖驚與悸有輕重之分,然其本質皆為心虛,故治療之法亦以補虛為主。
主治功效:
安定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心肝血虛導致的神魂不定、心悸易驚等症狀。具體而言,此方可:
- 寧心安神: 方中酸棗仁、遠志、茯神、柏子仁均具寧心安神之功,可有效緩解因心神不寧而產生的驚悸、心慌等症狀。遠志更有益智強記之效,可改善因心虛導致的記憶力減退。
- 補益氣血: 黃耆可補氣固表,白朮健脾益氣,當歸養血活血,熟地滋陰補血。此四藥相配,可補益全身之氣血,使心神有所依附,不至虛浮無主。
- 滋陰潤燥: 熟地、麥門冬、玄參均為滋陰之品,可養陰潤燥,清熱生津,以緩解陰血不足導致的虛熱內擾,此亦為心悸之成因之一。
- 化痰止嘔: 半夏雖非主藥,但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有助於解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的痰濁內阻,而導致的心悸胸悶等症。
- 調和諸藥: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使方中諸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治療原理:
根據《辨證奇聞》與《辨證錄》所述,驚與悸皆因心肝血虛而起,但有輕重之別。驚,多由外邪所擾,使心神動盪不安;悸,則多由內生,心虛無力,故發作時更為嚴重。
安定湯的治療原理在於:
- 補益心肝之血: 心主神明,肝藏血,若心肝血虛,則神魂失養,易驚易悸。故方中重用黃耆、熟地,搭配當歸,補益氣血,使心神有所依附,不至虛浮無主。
- 寧靜心神: 酸棗仁、遠志、茯神、柏子仁等藥,均具寧心安神之效,可使躁動不安的心神安定下來,緩解驚悸之症狀。
- 平衡陰陽: 心悸多為陰血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故方中以熟地、麥門冬、玄參等滋陰之品,養陰潤燥,清熱生津,以平陰陽之偏。
- 兼顧祛邪: 半夏可化痰濕,避免痰濁阻滯心陽,影響心神。
總而言之,安定湯之組方,不僅僅著眼於單純地鎮靜安神,而是以補虛為本,兼顧寧神、滋陰、祛邪,從根本上解決心肝血虛導致的驚悸之症,使氣血充足,心神安定,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此方雖用藥平和,但其療效顯著,正如醫家所言:「一二劑輕,十劑愈」。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白朮5錢,當歸5錢,生棗仁5錢,遠志3錢,茯神5錢,甘草1錢,熟地1兩,半夏2錢,麥冬5錢,柏子仁3錢,玄參3錢。
生血,大補心肝。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安神定志的功效,適合心虛體弱、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狀。但本方含有黃耆、熟地黃等補益藥物,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定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黃耆1兩,白朮5錢,當歸5錢,生棗仁5錢,遠志3錢,茯神5錢,甘草1錢,熟地1兩,半夏2錢,麥冬5錢,柏子仁3錢,玄參3錢。 主治:生血,補心肝。主治:心虛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