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膠黃芩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黃芩味苦性寒,善清熱燥濕,但其寒涼之性易傷陰耗血。阿膠的加入,可補益陰血,防止黃芩寒涼之性傷陰。
- 緩和藥性: 黃芩性寒,藥性較烈,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阿膠性溫和,能緩和黃芩的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阿膠黃芩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阿膠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咳之效,但其性質偏溫,易於助熱。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協同阿膠滋陰補血,避免其溫燥之性,並可抑制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2. 抑制阿膠的副作用: 阿膠性黏膩,易於阻滯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等副作用。黃芩苦寒,能燥濕瀉火,可有效地降低阿膠的黏膩性,促進腸胃蠕動,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對於[阿膠黃芩湯]中的杏仁成分,杏仁性味苦溫,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該方加入杏仁旨在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
對於[阿膠黃芩湯]中的桑白皮成分,桑白皮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利水、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治療熱病咳嗽、水腫等症狀。該方加入桑白皮旨在增強清熱利水的作用。
阿膠黃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熱毒壅滯,滋陰涼血:黃芩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寒涼易傷陰。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並有助於滋陰涼血,更有效地清除熱毒。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能緩解黃芩的燥性,避免其過於苦寒,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同時,白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阿膠的滋補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阿膠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阿膠性溫,黃芩性寒,甘草性甘平,可調和兩藥的寒熱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熱攻伐過甚,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更易於服用。
- 緩解毒性: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之效,但其性較寒,且有毒性。甘草性甘平,具有解毒功效,可以減緩黃芩的寒性和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傷害。
對於[阿膠黃芩湯]中的車前草成分,車前草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利尿、明目止咳的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淋、小便不利等症狀。該方加入車前草旨在增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主治功效
阿膠黃芩湯之主治功效分析
阿膠黃芩湯,乃針對秋燥傷寒、暑邪化火,引發肺燥腸熱之證而設。其病機核心在於燥熱內盛,耗傷陰液,導致肺與腸道功能失調。此方以甘涼、酸苦之藥物配伍,旨在清熱潤燥,滋陰養血,進而達到緩解症狀之目的。
病機分析:
古文描述「秋燥傷寒,暑從火化,肺燥腸熱」點明病因,即秋季乾燥之氣與暑邪化熱,均易損傷肺陰,使肺失濡潤,進而波及腸道,導致燥熱內盛。肺燥則表現為「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此乃燥熱傷肺,肺絡受損之象;腸熱則表現為「腹熱如焚,大便水瀉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瀉洩,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硬梗」,此乃燥熱傷及腸道,導致腸道功能失調,津液耗竭所致。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亦是燥熱內盛,陰液虧損之佐證。
方劑分析與治療原理:
阿膠黃芩湯由以下藥物組成,各自發揮其獨特作用:
- 阿膠: 作為君藥,其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之功,能補益陰液,潤燥止血。在此,主要針對燥熱耗傷陰液之病機,補益陰血,使肺得潤澤,血得滋養,從而緩解乾咳、痰血等症。
- 黃芩: 作為臣藥,其性苦寒,入肺、膽、脾、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退黃之功。在此,主要針對肺腸之燥熱,清泄火熱,使邪熱得解,病症自愈。
- 杏仁: 其性微溫,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用於緩解肺燥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並能輔助肺氣之疏暢。
- 桑白皮: 其性甘寒,入肺經,具有清肺利水、止咳化痰之效。用於清泄肺中之熱邪,同時能化痰止咳,緩解肺燥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白芍: 其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之功。在此,主要用於柔肝養血,緩解因燥熱傷陰導致的腹痛,亦能輔助阿膠,增強養血之效。
- 甘草: 其性甘平,入十二經,具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之功。在此,主要用於調和藥性,使諸藥協同作用,且能緩急止痛。
- 車前草: 其性甘寒,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明目止瀉之效。在此,主要針對腸道燥熱引起的泄瀉,能利水濕,清泄腸中之熱,緩解泄瀉之症狀。
綜合分析:
此方配伍,以阿膠滋陰養血為基礎,配以黃芩清熱燥濕,針對肺燥腸熱之本,清熱潤燥,使肺得潤,腸得清,燥熱之邪得以緩解;佐以杏仁、桑白皮宣肺止咳,白芍養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車前草清熱利水,共同發揮清熱潤燥,養血和陰,止咳止瀉的綜合作用。 全方配伍,藥性甘涼,酸苦並用,能清能潤,能補能泄,使燥熱得除,陰液得復,從而緩解肺燥腸熱所致之諸症。
《增訂通俗傷寒論》與《重訂通俗傷寒論》之補充:
古文提到可用糯米汁代水煎藥,能滋養脾胃,增強藥物的吸收與作用。兩本古籍亦有提及其他加減應用,如風動瘛瘲加羚角,大便燥結加風化硝及白蜜,均是針對具體病情做出的靈活應用,進一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總之,阿膠黃芩湯以其獨特的配伍,精準的針對了肺燥腸熱之證,通過清熱潤燥、滋陰養血的治療思路,有效地緩解了相關症狀,體現了中醫藥學在治療燥熱病症方面的獨到之處。
傳統服藥法
陳阿膠3錢,青子芩3錢,甜杏仁2錢,生桑皮2錢,生白芍1錢,生甘草8分,鮮車前草5錢,甘蔗精5錢。
清潤肺燥以堅腸。
先用生糯米1兩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阿膠,因此孕婦、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膠黃芩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陳阿膠3錢,青子芩3錢,甜杏仁2錢,生桑皮2錢,生白芍1錢,生甘草8分,鮮車前草5錢,甘蔗梢5錢。 主治:清潤肺燥以堅腸。主治:秋燥傷寒,暑從火化,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瀉如註,肛門熱痛,甚或腹痛瀉泄,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