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黃耆湯

ZHU YE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肺經 18%
脾經 16%
胃經 13%
肝經 10%
腎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小腸經 2%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的功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若單用黃耆補氣過於燥烈,易傷津液。加入淡竹葉可清熱瀉火,平衡黃耆的燥性,使補而不燥,更適合暑熱之時服用。
  2. 利水消腫: 淡竹葉利水消腫,能幫助去除體內多餘水分,配合黃耆補氣固表,可有效改善因暑熱導致的浮腫、口渴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黃芪的燥性,並協調藥性

黃芪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傷津耗氣,而白芍性微寒,可以滋陰養血,緩解黃芪的燥性,避免過於溫燥而傷及脾胃。同時,白芍還能收斂止汗,與黃芪的益氣固表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此外,白芍還能柔肝解鬱,緩解黃芪的升陽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出現頭暈目眩等副作用。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養陰: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的功效。竹葉黃耆湯主要用於治療氣陰兩虛,症見發熱、口渴、心煩、氣短等。麥門冬可清熱降火,滋養陰液,緩解熱證,並改善口渴、心煩等症狀。
  2. 協調藥性:黃耆性溫,偏於補氣,而麥門冬性寒,偏於滋陰。二者合用,可起到寒熱相濟、陰陽平衡的作用,避免補氣過度,導致火熱內生,更能有效地改善氣陰兩虛的症狀。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化濕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黃耆補氣,竹葉清熱除煩,但單用恐易傷津液,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半夏的加入,既能化解藥性中的燥性,又能化解脾胃濕邪,使補氣藥物更易於吸收,達到藥效最大化,同時也能緩解藥物副作用,使患者更易於接受。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竹葉黃耆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川芎能幫助散發體內熱邪,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竹葉黃耆湯在治療感冒等疾病的同時,也常伴隨頭痛、鼻塞等症狀,川芎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達到通經止痛的效果。

竹葉黃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竹葉黃耆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等症,而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並助於汗出而解表。
  2. 協同功效:竹葉黃耆湯中其他藥材如竹葉、麥冬等,主要作用為清熱利濕、養陰生津。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達到清熱而不傷正氣,滋陰而不留邪的功效。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效。黃耆亦有補氣固表之功,兩者合用,可增強補氣之力,更能固護表氣,抵禦外邪入侵,適合氣虛表虛之症。
  2. 扶正祛邪:竹葉黃耆湯本身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人參的加入則有助於扶正祛邪,使清熱解毒之效更加顯著。人參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清除病邪,促進疾病康復。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益氣,和營生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黃耆則偏於補氣,與當歸搭配,可起到補氣養血、益氣生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促進機體恢復。
  2. 調和藥性,相輔相成:竹葉黃耆湯中,竹葉清熱利尿,黃耆補氣固表,而當歸則起到和緩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加溫和,避免寒熱攻伐,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當歸與黃耆的配伍,又能增強補氣養血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燥,竹葉性寒涼,甘草性甘平,能調和黃耆之燥,竹葉之寒,使藥性平和,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能增強黃耆補氣升陽之效,使藥力更為充沛。

因此,甘草在竹葉黃耆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藥方更為合理有效。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黃耆性溫,補氣益中,但若久服易致氣滯,石膏可輔助清熱解毒,避免補氣過度引發內熱。
  2. 配合竹葉、黃耆,清熱益氣:竹葉性寒,清熱除煩;黃耆性溫,補氣益中。石膏與其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補益氣血,達到清熱解毒、益氣生津的效果,適用於熱病氣虛、煩渴口燥、脈象虛弱的患者。

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兩者配伍,可相互制衡,既能補氣,又能清熱,使藥效更趨平和。
  2. 緩解熱邪耗血: 竹葉黃耆湯主治氣虛發熱、口渴心煩等症。生地黃能清熱涼血,緩解熱邪耗血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脈搏細數等。同時,生地黃的滋陰作用,也能輔助黃耆補氣,使氣血雙補,進一步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黃耆湯」的組成成分包括:淡竹葉、白芍、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黃耆湯」,主要成分是:淡竹葉,白芍,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 主治功效是:* 癰疽氣血虛:火毒加上氣血衰弱。

  • 胃火盛而作渴:胃火旺盛而引起的口渴。

傳統服藥法


竹葉(切)3升,黃耆4兩,小麥1升,芍藥3兩,甘草2兩(炙),石膏2兩(研),人參3兩,升麻1兩,茯苓2兩(1法7分),桂心6分(1法2分),當歸3兩,乾棗14枚,五味子3兩,生薑3兩,乾地黃1兩,麥門冬3兩(去心),知母1兩。
上切。
以水1鬥2升,煮竹葉、小麥,取9升,去滓,納藥,煮取3升,分4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頸後生癰貧血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暴食症背部膿瘡腹瀉忽冷忽熱口乾口渴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黃耆湯, 出處:《女科指掌》卷五。 組成:竹葉、黃耆、當歸、麥冬、人參、甘草。 主治:産後煩渴。

竹葉黃耆湯,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淡竹葉1錢,芍藥2錢,麥門冬2錢,半夏2錢,川芎2錢,黃耆2錢(炒),人參2錢,當歸2錢,甘草2錢,石膏2錢,生地黃2錢。 主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竹葉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竹葉(切)4升,黃耆3兩,芍藥3兩,當歸1兩,大黃1兩半,升麻2兩,黃芩2兩,前胡2兩,知母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炙)2兩。 主治:癰發背及在諸處。

竹葉黃耆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黃耆8分,甘草8分,黃芩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人參8分,半夏8分,石膏8分,麥冬8分,生地1錢,淡竹葉10片。 主治:清熱生津止渴。主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裏熱甚,口乾大渴者。

竹葉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淡竹葉1握,黃耆3兩(銼,炒),甘草3兩(炙,銼),黃芩3兩(去黑心),麥門冬3兩(去心,焙),芍藥3兩,當歸(切,焙)2兩,人參2兩,石膏2兩(椎碎),川芎2兩,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焙)2兩,生地黃(切,焙)8兩。 主治: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竹葉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淡竹葉3升,小麥3升,黃耆3兩,升麻3兩,乾地黃3兩,芍藥3兩,當歸3兩,通草3兩,知母3兩,大棗18個(擘),黃芩1兩半,生薑5兩(切),茯苓2兩,川芎2兩,前胡2兩,枳實(炙)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炙)2兩。 主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