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丸

螽斯丸

ZHONG S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乳備要》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4%
心經 12%
胃經 11%
膽經 4%
膀胱經 3%
大腸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螽斯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螽斯丸主治陽虛寒凝,證見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附子可以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改善陽虛症狀。
  2. 助藥力: 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助藥力、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附子可以增強茯苓、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增強桂枝、肉桂的溫陽化寒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螽斯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螽斯丸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疾病,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減少濕邪停滯。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安神益智之效,能寧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螽斯丸中若有其他安神藥材,茯苓可增強其安神效果,使療效更佳。

螽斯丸中加入白薇,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的功效。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肺經,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螽斯丸常用於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白薇在方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螽斯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螽斯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溼阻肺、咳嗽氣喘等症,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溼,緩解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溼阻肺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螽斯丸中加入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止嘔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螽斯丸方劑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螽斯丸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而杜仲的補腎作用可以改善腎氣不足,提升陽氣,達到治療目的。
  2. 強筋健骨: 杜仲同時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可以改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螽斯丸中常配伍其他補腎壯陽藥材,杜仲的強筋健骨功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療效。

總之,杜仲在螽斯丸方劑中,發揮著補腎壯陽和強筋健骨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腎虛陽痿等症狀。

螽斯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螽斯丸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桂枝在此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脈流通,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螽斯丸中可能還含有其他藥物,桂枝可以協調藥性,避免寒熱失衡,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螽斯丸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螽斯丸多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秦艽的加入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障礙。

2. 清熱解毒: 秦艽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某些因熱毒蘊結所致的風溼痹痛,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厚朴是螽斯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1. 消食化積:厚朴性溫,味辛苦,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作用,能幫助消化不良、積食停滯等問題,與螽斯丸中其他化積藥材相互配合,提升療效。
  2. 降逆止嘔:厚朴能降氣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有緩解作用,與螽斯丸中其他降逆止嘔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總之,厚朴在螽斯丸中發揮著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配合,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積食停滯、噁心嘔吐等症狀。

螽斯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螽斯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防風的祛風止痛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疏散風邪: 防風能疏散外感風寒,對於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螽斯丸若有風寒兼夾,防風的疏散風邪之效便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藥效。

螽斯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回陽的作用。螽斯丸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的溫熱之力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改善脾胃功能。
  2. 助藥力: 螽斯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例如地骨皮、知母等,加入乾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烈,降低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提升藥效。

螽斯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螽斯丸主要針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川牛膝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川牛膝藥性偏下,可引藥下行,直達病竈,加強藥效。螽斯丸中其他藥材可能偏於上行或平性,加入川牛膝可以幫助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螽斯丸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益肺生津: 沙參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螽斯丸所治療的症狀,多伴隨有肺燥津傷,咽喉乾痛等表現,沙參可以滋潤肺燥,生津止渴,緩解病症。
  2. 配伍增效: 沙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例如,沙參與麥冬、玉竹等藥材合用,可以更好地滋陰潤肺,增強藥效。此外,沙參的甘潤之性,可以中和某些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平和。

螽斯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疼鼻痛等症,細辛能起到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作用。

螽斯丸主治風寒阻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細辛在此方中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螽斯丸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之效。螽斯丸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人參能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提高療效。
  2. 扶正固本: 螽斯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補益作用的藥材,人參作為藥方中的君藥,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使藥力更加協調,並能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螽斯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螽斯丸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無子」,即女性不孕症。古代醫家認為此方具有溫補腎陽、填精益髓、調理衝任之效,能改善女性生殖系統功能,促進受孕。所謂「螽斯」乃借用《詩經》中多子之蟲的意象,寓意此方能助生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分類

  1. 補腎陽藥

    • 巴戟天、肉蓯蓉、杜仲、菟絲子、破故紙(補骨脂)、益智仁
    • 此組藥物溫補腎陽,強壯命門之火,為方中主要溫補力量
  2. 滋腎陰藥

    • 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
    • 滋養腎陰,填精益髓,體現「陰中求陽」的配伍思想
  3. 健脾固精藥

    • 山藥、芡實
    • 補脾益腎,固攝精微物質
  4. 養血活血藥

    • 當歸、牛膝、續斷
    • 養血調經,活血通絡,改善子宮血循
  5. 安神藥

    • 柏子仁
    • 寧心安神,調節情志

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以「腎主生殖」理論為基礎,體現以下治療原則:

  1. 陰陽雙補:通過熟地黃、山茱萸等滋陰藥與巴戟天、補骨脂等助陽藥的配伍,達到陰陽互濟的效果。腎陰腎陽平衡是生殖功能正常的基礎。

  2. 脾腎同調:加入山藥、芡實等健脾藥,因脾為後天之本,能化生精微物質滋養先天之腎,體現「補後天以養先天」的思想。

  3. 養血活血:當歸、牛膝等藥的加入,針對「婦人以血為本」的特點,改善子宮血供,為胚胎著床創造良好環境。

  4. 固精安神:五味子、益智仁等有收澀固精之效,柏子仁安神,針對可能伴隨的情志不調。

可能作用機理

從現代醫學角度推測,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功能,改善激素分泌
  2. 增加子宮內膜血流,改善子宮內環境
  3. 抗氧化作用保護生殖細胞
  4. 調節免疫系統,減少對胚胎的排斥反應

整體而言,螽斯丸以補腎為核心,兼顧肝脾,調和氣血,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治療不孕症「調經種子」的基本原則。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牛膝1兩,續斷1兩,巴戟1兩,蓯蓉1兩,杜仲(薑汁炒)1兩,菟絲(酒蒸)1兩,枸杞子1兩,山萸肉1兩,芡實1兩,山藥1兩,柏子仁1兩,熟地黃2兩,益智(去殼)半兩,破故紙(黑麻油炒)半兩,五味子半兩。
上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坐骨神經痛胰臟炎白帶女性不孕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男性勃起障礙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子宮頸炎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螽斯丸, 出處:《産乳備要》。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3錢,白茯苓(去黑皮)3錢,白薇3錢,半夏(湯洗7次)3錢,杜仲(去粗皮)3錢,桂心3錢,秦艽3錢,厚朴(去粗皮)3錢,防風2錢,乾薑(生)2錢,牛膝2錢,沙參2錢,細辛(去苗)半兩,人參4錢。 主治:婦人無子。

螽斯丸, 出處:《廣嗣紀要》卷四。 組成:當歸1兩,牛膝1兩,續斷1兩,巴戟1兩,蓯蓉1兩,杜仲(薑汁炒)1兩,菟絲(酒蒸)1兩,枸杞子1兩,山萸肉1兩,芡實1兩,山藥1兩,柏子仁1兩,熟地黃2兩,益智(去殼)半兩,破故紙(黑麻油炒)半兩,五味子半兩。 主治:陰痿不起、其精易泄者。

螽斯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生地(酒洗)4兩,熟地(酒蒸)4兩,陳皮1兩,白茯苓2兩,川芎2兩,赤芍2兩,香附1斤(童便浸,春 夏 秋 冬5日),當歸(酒洗)4兩,枳殼(麸炒)2兩,黃芩(酒炒)2兩,玄胡索(酒炒)2兩,青皮2兩,蘇木1兩,紅花1兩,五靈脂1兩,乾薑(炒)5錢,粉草2錢。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經候不調,或前或後,或行時小腹作痛,腿膝麻痹,腰腹痛,子宮不能攝養。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