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劑「茵芋漫酒」的組成藥材中,熱性藥物明顯多於寒性藥物,整體偏溫熱。
具體來說,熱性藥材包含:細辛、天雄、烏頭、桂枝、乾薑、附子、黃耆、川芎、杜仲、秦艽、山茱萸、莽草等,這些藥材多具有溫經散寒、助陽散結、溫通經脈的功效,偏向溫熱之性。
而寒性藥材則有:石斛、生地黃、澤瀉、石南葉、木通等,這些藥物多具清熱滋陰、利水滲濕之功效,偏向寒涼之性。
其他如:防己、杜鵑、柏子仁、甘草、防風、遠志、川牛膝,性味則相對平和或兼具其他性質。
綜合來看,雖然方中有少許寒涼之藥,但其份量和藥性強度明顯不及溫熱藥,故此方劑整體呈現溫熱之性,以溫陽散寒為主要方向,寒熱指數也支持此一判斷。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3%
膽經 3%
此方劑「茵芋漫酒」主要針對心經、脾經、肺經、肝經、胃經及腎經的異常狀況。
從經絡辨證的角度來看:
心經 具有18.9%的比例,顯示此方劑對於心經的病變具有顯著的影響。心經的病變可能表現為心悸、失眠、胸悶等症狀,此方劑可能適用於心經虛損或氣血不足的情況。
脾經 亦有18.9%的比例,與心經比例相同,暗示此方劑對於脾經的調理亦相當重要。脾經的異常可能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疲倦等,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脾氣虛弱或脾陽不足的情況。
肺經 的比例為15.6%,顯示此方劑對於肺經的病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肺經的異常可能表現為咳嗽、氣喘、胸悶、呼吸困難等,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肺氣虛弱或肺陰不足的情況。
肝經 的比例同為15.6%,與肺經相同,暗示此方劑在肝經方面亦具有一定程度的調理作用。肝經的異常可能表現為脅痛、頭暈、煩躁、易怒等,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肝氣鬱結或肝陰虛損的情況。
胃經 的比例為12.2%,表示此方劑對於胃經的病變亦有考量。胃經的異常可能表現為胃痛、噁心、嘔吐、食慾亢進或不振等,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胃氣虛弱或胃陰不足的情況。
腎經 的比例亦為12.2%,與胃經相同,暗示此方劑對於腎經的調理具有一定作用。腎經的異常可能表現為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小便不利等,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腎氣不足或腎陽虛損的情況。
小腸經 和 膽經 的比例皆為3.3%,表示此方劑對這兩條經絡的影響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兼顧作用。這兩條經絡的異常可能表現為腹痛、小便不利、頭痛、脅痛等。
主治功效
- 八風十二痹、五緩六急
- 半身不遂、四肢偏枯
- 筋脈拘攣、肩髀疼痛
- 腰脊不能俯仰、胸脅膨脹
- 心煩、目眩耳聾
- 咽喉不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芋1兩,白及2兩,薏苡仁2兩,赤芍藥2兩,桂心2兩,牛膝2兩(去苗),酸棗仁2兩(微炒),乾薑1兩(炮裂),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兩(炙微赤)。
上銼細,以生絹袋盛,酒二斗,浸七宿。
每溫服1小盞,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懷孕與哺乳期女性:此方含有附子,某些成分可能對孕婦有不良影響,建議避免使用。
- 過量服用:切忌過量,以免引起不適,造成毒性反應。
- 個人差異: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使用前最好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 合併用藥:如有其他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使用時應謹慎,以免發生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透過這種傳統的藥酒,能夠有效地將許多中藥的療效融合於一體,進而針對多種症狀進行調理與治療。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肩中部肩痛坐骨神經痛耳聾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心悸心肌炎原發性高血壓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漫酒,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茵芋1兩,白及2兩,薏苡仁2兩,赤芍藥2兩,桂心2兩,牛膝2兩(去苗),酸棗仁2兩(微炒),乾薑1兩(炮裂),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兩(炙微赤)。 主治:肝臟風,筋脈拘攣,不可屈伸。
茵芋漫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茵芋1兩半,細辛半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1兩,川烏頭1兩半(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踯躅1兩(微炒),山茱萸3分,柏子仁3分,甘草(炙微赤)3分,木通3分,桂心3分,秦艽(去苗)3分,黃耆3分,乾薑(炮裂)3分,熟乾地黃3分,莽草(微炙)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杜仲(去粗皮)3分,芎藭3分,王孫3分,澤瀉3分,石南3分,防風(去蘆頭)3分,遠志(去心)3分,牛膝(去苗)3分。 主治:八風十二痹,五緩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脈拘攣,肩髀疼痛,腰脊不能俯仰,胸脅膨脹,心煩,目眩耳聾,咽喉不利;或賊風所中,痛如錐刺,行人皮中,無有常處;或四肢肌體偏有冷痹,狀如風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