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黃苓湯
YIN CHEN HUANG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四二引《護命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9%
膽經 9%
脾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茵陳黃苓湯
整體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主治
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
本方由茵陳蒿、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荊芥、麻黃、細辛、石膏、知母、黃連、大黃等十三味中藥組成。茵陳蒿、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清熱解毒;荊芥、麻黃、細辛發汗解表;石膏、知母、黃連、大黃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尿之功。
方解
本方以茵陳蒿為君藥,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苦寒瀉火,共奏清熱解毒之功;荊芥、麻黃、細辛辛溫發汗,共奏發汗解表之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苦寒瀉火,共奏清熱瀉火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尿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文獻參考
中藥功效分類
中藥 | 功效 | 解釋 |
---|---|---|
茵陳蒿 | 清熱解毒 | 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 |
黃芩 | 清熱瀉火 | 苦寒瀉火,善清肺胃之熱 |
梔子 | 清熱瀉火 | 苦寒瀉火,善清三焦之熱 |
升麻 | 發汗解表 | 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
秦艽 | 清熱解毒 | 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 |
牡丹皮 | 清熱涼血 | 苦寒清熱,善清心肝之熱 |
荊芥 | 發汗解表 | 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
麻黃 | 發汗解表 | 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
細辛 | 發汗解表 | 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
石膏 | 清熱瀉火 | 寒涼清熱,善清肺胃之熱 |
知母 | 清熱瀉火 | 苦寒瀉火,善清肺胃之熱 |
黃連 | 清熱瀉火 | 苦寒瀉火,善清心肝之熱 |
大黃 | 清熱瀉火 | 苦寒瀉火,善清大腸之熱 |
傳統服藥法
茵陳篙半兩,黃芩(去心)半兩,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牡丹皮半兩,荊芥穗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半兩,知母(焙)半兩,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分。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食後,臨臥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黃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二引《護命方》。 組成:茵陳篙半兩,黃芩(去心)半兩,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牡丹皮半兩,荊芥穗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半兩,知母(焙)半兩,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分。 主治: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