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不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不通
證名,指大便秘結、壅塞不通之證候。中醫認為,大便不通與三焦、五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多因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盛於腸胃,導致津液耗損,糟粕燥結,壅滯難行。《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候》指出:「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
病因病機
- 熱結腸腑:外感熱邪或內生積熱,灼傷津液,使腸道失潤,燥屎內結。
- 氣機壅滯:肺氣不降或肝鬱氣滯,影響大腸傳導功能,致氣滯便秘。
- 陰血虧虛:年老體弱、產後或久病耗血,腸道失於濡潤,糞便乾結難行。
- 陽氣虛衰:脾腎陽虛,寒凝氣滯,腸道傳導無力,致冷秘不通。
- 風燥傷津:風邪入腸,燔灼津液,或燥邪傷陰,使大便乾澀難下。
辨證論治
歷代醫家針對不同證型,提出相應治法與方劑:
- 熱結便秘:見於傷寒熱結或時氣熱毒內蘊,症見腹滿痛、口乾舌燥,治宜瀉熱通便,如《太平聖惠方》用大黃、牛蒡子、枳殼;熱毒甚者可用羚羊角散。
- 血燥便秘:陰血不足,腸燥失潤,宜養血潤燥,如《丹溪心法附余》之潤麻丸(當歸、生地、麻仁等)。
- 冷秘:因陽虛寒凝,症見排便無力、腹中冷痛,宜溫陽通便,如《雜病源流犀燭》之潤腸湯(肉蓯蓉、當歸、升麻等)。
- 氣滯便秘:肺氣壅滯或肝鬱氣逆,影響大腸傳導,症見胸悶噫氣,可用桔梗枳殼湯宣降肺氣。
- 風秘:腸胃受風,津液乾涸,宜潤燥祛風,如大麻仁丸(麻子仁、杏仁、枳實等)。
- 食積便秘:宿食停滯,腹脹痛悶,宜消積導滯,如脾積丸(三棱、莪朮、青皮等)。
相關名詞
此證與「大便秘結」相似,然「大便不通」更強調壅塞之病勢,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對證施治。古籍如《雜病源流犀燭》詳述各類便秘源流,可互參深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