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毒
1. 病名
熱毒又稱「時毒」或「溫毒」,屬外感熱病範疇,指因感受溫熱邪氣,蘊結化毒而致病。《重訂廣溫熱論·論溫熱兼症療法》載:「其六兼毒,病名溫毒,一名熱毒,重稱時毒。」此症多發於氣候異常或疫癘流行之際,特徵為發病急驟、熱勢亢盛,並伴隨局部紅腫熱痛或發斑疹等毒邪熾盛之象。
2. 病邪名
熱毒亦為中醫病邪概念,指火熱之邪鬱久化毒,或外邪內侵與體內積熱相搏,形成毒性劇烈的病理因素。《素問·五常政大論》言:「太陽在泉,熱毒不生。」說明自然環境與熱毒生成相關,若氣候偏寒(太陽寒水在泉),則熱毒不易蘊結。
病因病機
熱毒成因可分為外感與內生:
- 外感熱毒:多因天行疫氣、溫熱邪氣襲表,未及時清解,鬱而化毒,或兼夾濕濁、穢濁之氣,如痄腮、大頭瘟等疫病。
- 內生熱毒:常因七情過極、飲食辛辣厚味,致臟腑積熱(如心火、肝火、胃火),久蘊成毒,或痰瘀阻絡,鬱熱釀毒,發為癰瘡、丹毒等症。
臨床表現
熱毒致病特徵為「熱」、「毒」並見:
- 熱象:高熱煩渴、面赤唇焦、尿赤便結。
- 毒象:局部紅腫潰爛(如癰疽疔瘡)、皮膚發斑發疹(如陽毒發斑)、咽喉腫痛糜爛,甚則神昏譫語。
辨證要點
- 衛氣營血辨證:熱毒多見於氣分、營血分階段,氣分熱毒可見壯熱、煩躁;營血分熱毒則見斑疹密布、吐衄便血。
- 臟腑辨證:如心經熱毒易發口舌生瘡,肝經熱毒多見脅痛目赤,肺胃熱毒則現咽喉腫痛、痤瘡疔癤。
治法與方藥
熱毒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依病位及兼證配伍:
- 氣分熱毒: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
- 血分熱毒:清瘟敗毒飲、犀角地黃湯(現用水牛角代犀角)。
- 局部癰瘡: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
- 疫毒發斑:化斑湯、青黛散。
古籍論述
- 《傷寒論》提及「陽毒」為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屬熱毒熾盛。
- 《醫宗金鑒》強調熱毒瘡瘍需「瀉火解毒,涼血消腫」。
熱毒之辨證,須結合六淫、氣血津液及臟腑功能綜合分析,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