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火生光湯

益火生光湯

YI HUO SHENG G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張皆春眼科證治》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心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4%
肝經 13%
大腸經 5%
胃經 4%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助益心陽: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益火生光湯常用於治療心陽不足、脾虛濕困所致的眩暈、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健脾利濕,可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心陽的生發,從而增強心氣,緩解眩暈、心悸等症狀。
  2. 燥濕化痰,通利心竅: 益火生光湯中常會搭配一些燥濕化痰的藥物,例如半夏、陳皮等,而茯苓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發揮燥濕化痰的作用,使痰濕之邪得到清除,心竅通利,從而改善心陽虛所致的痰蒙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之效。益火生光湯主治心腎不交、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遠志能振奮心神,改善睡眠,使心神寧靜,進而達到益火生光的效果。
  2. 助陽補氣: 遠志還具有補益心氣、助陽化氣的作用。益火生光湯多用於陽虛虧損、精氣不足所致的疾病,而遠志能補益心氣,促進陽氣生發,增強身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重要作用:

  1. 補腎壯陽,溫陽益火: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能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為益火生光湯中補腎壯陽的重要藥材。
  2. 助陽氣上行,生髮光彩: 巴戟天能補腎陽,使陽氣充足,並能助陽氣上行,改善頭目昏沉、面色蒼白、頭髮早白等陽氣不足表現,達到“生髮光彩”的效果。

因此,巴戟天在益火生光湯中起著補腎壯陽、溫陽益火、助陽氣上行,使陽氣充沛、面色紅潤、精神煥發的作用,符合方劑整體的功效。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肉蓯蓉,是基於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以改善因腎陽不足而導致的陽氣虛衰、精血虧虛等問題。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能溫補腎陽,促進腎精生化,並能滋陰潤燥,緩解腎陰不足所致的燥熱症狀。在益火生光湯中,肉蓯蓉與其他補腎藥材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提升腎陽,促進腎精生成,改善因腎陽虛引起的陽氣不足、精血虧虛等症狀,從而達到益火生光的目的。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陽,回陽救逆: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助陽、回陽救逆之功效。針對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陽虛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肉桂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回補陽氣。
  2. 引火歸元,溫補腎陽: 肉桂入腎經,可溫補腎陽,並能引火歸元,將陽氣引導至腎臟,增強腎陽之力。對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虛證,如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肉桂可起到溫補腎陽,促進陽氣恢復的作用。

益火生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益火生光湯中藥性較烈,如附子、肉桂等,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的作用。
  2. 增強補益: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體力的功效。益火生光湯以溫陽補腎為目的,甘草能輔助藥物,增強補益效果,使治療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火生光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心虛目瞑」,其病因可分兩端:

  1. 心脾損傷:因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脾失健運,致使氣血不榮於目。
  2. 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不能溫煦心神、激發神光,導致目中陽氣匱乏,無法維持正常開合。

典型症狀

  • 眼部表現:雙目不紅不腫、無痛癢,卻羞明怕光,頻繁閉目;嚴重者雙目緊閉難睜,偶可短暫睜開如常,旋即復閉。眥部淡赤或浮腫,瞳神微昏(神光內沉之象)。
  • 兼症:心悸失眠(心脾兩虛)、五更瀉(腎陽虛衰)、陽痿滑精(腎失固攝)。

此證本質屬「心腎陽虛」,陽氣不能上達於目,故以溫腎助陽、開心明目為治法。


方劑組成分析

1. 君藥:溫補心腎之陽

  • 巴戟天、肉蓯蓉:甘溫入腎,補命門真火,益精血。巴戟天擅振陽氣,肉蓯蓉質潤兼補陰精,共奏「益火」之效,助神光生發。
  • 肉桂(1.5克):少量引火歸元,溫通心腎陽氣,助陽上達於目。

2. 臣藥:補氣安神

  • 麗參(人參):大補元氣,提振心脾功能,使氣血上奉於目。
  • 茯苓、遠志:健脾寧心,交通心腎。遠志尤能開竅,助心神光明外現。

3. 佐使藥:調和諸藥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麗參、肉桂之峻性,使溫補之力持久。

加減法對應病機:

  • 炒棗仁:針對心悸失寐,養心血以安神。
  • 芡實、鎖陽:針對腎精不固,澀精壯陽。
  • 煨肉蔻:針對五更瀉,溫脾腎而止瀉。

治療原理:從「火」論治目疾

中醫認為「目得血能視」「神光源于命門」。此方立足「火衰→光弱」之機理:

  1. 補命門之火(巴戟天、肉蓯蓉、肉桂):腎陽充則神光有根,目得溫煦而能開。
  2. 益心氣以暢神機(麗參、遠志):心主神明,心陽振則目窍通利。
  3. 脾腎同調(茯苓、甘草):健脾助氣血化生,使清陽上注於目。

全方通過溫補下焦、提振上焦,使陽氣周流,目得火而光明自生,契合「益火生光」之名。

傳統服藥法


麗參3克,茯苓9克,遠志3克,炙甘草6克,巴戟天9克,肉蓯蓉9克,肉桂1.5克。
若兼心悸、失寐,可加炒棗仁12克,以養心安神;若兼陽萎、滑精,可加芡實、鎖陽各9克,以固腎澀精;兼五更瀉泄者,可加煨肉蔻9克,以溫中止瀉。
溫腎助陽,開心明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2.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體質虛熱者慎用。
  3.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悸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男性勃起障礙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益火生光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麗參3g,茯苓9g,遠志3g,炙甘草6g,巴戟天9g,肉蓯蓉9g,肉桂1.5g。 主治:溫腎助陽,開心明目。主治:心虛目瞑。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或命門火衰,神光不能生發而致雙目不痛不癢,不紅不腫,羞明怕光,不時瞑目,重者雙目緊閉,欲睜不能;有時忽然睜開,如常人之狀,瞬間復閉如故,眦部淡赤或呈虛浮,神光內沉,瞳神微昏。或兼心悸失寐,或兼五更泄瀉,陽萎滑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